《将相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752337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三、教学准备课件: “将相和”的视频、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设计意图】1.是

2、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设计意图】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且“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揭示矛盾,直奔中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

3、框子,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很自然地导入了第一个故事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设计意图】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

4、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的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

5、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频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为他鼓瑟?(2)之后,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3)渑池会后为什么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透过表演找实质,体会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勇敢机智,把生命置之度外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他出入的不是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

6、动魄的。这样一来,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并使学生理解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教学的重点再次得到突岀。也为负荆请罪的教学做了铺垫,突破了教学难点。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题。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频、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设计意图: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对课文内容的扩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运用能

7、力,更深入地体会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1.用学过的成语填空:a.蔺相如能(有勇有谋)地对付秦国,(完璧归赵)之后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之后被封为上卿,因而引起廉颇不满。蔺相如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终于使廉颇(勇于认错)。b.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大功,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大

8、将军,但他( 居功自傲)。在蔺相如的帮助下,他能(知错就改)。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设计意图:以上练习是文中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讨论,既锻炼了他们的概括综合能力,又总结了全文,使中心得到了升华。这个练习清晰地呈现了三个故事的联系,教学难点不攻自破。2.学完全文,谈谈自己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3.出示古文,感悟古人对人物的评价。感受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的魅力。原文: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

9、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

10、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 廉颇最终死在寿春。设计意图:出示古文,贴近原著,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教学中得与落实。学生才能走出课本,走入中国古典名著,提升语文素养。(五)课堂小结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六)作业设计1.读一读史记中的故事。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写负荆请罪,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特点、品质。板书: 将相廉颇和蔺相如(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