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512589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本学期,我接的是中班。这个中班是一个合班的年龄班,由原来的小一班、小二班合并成的新中班。班内幼儿全勤人数四十五名,在平常的时候,我班的出勤率很高,经常达到四十名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过某天出勤四十四名幼儿。班内只有三名教师,两位教养老师,一位保育老师。但通常教养老师是倒早晚班的,在不带班的时候,不仅要备课,还要开会、学习、写反思、做墙饰、做活动区材料、传照片等等,忙一些事务性工作。而保育老师还要负责班内的环境卫生保洁,为保证全体师生在教室健康生活、学习,她要定期做卫生大扫除、清洁消毒工作也很繁重,无法正常为教养老师配班。这样一来,很多时候班内往往是一名教养教师在带班、组

2、织活动、组织孩子们的各种过度环节,一天下来,体力严重透支,累得不行。更为要命的是,因为班内幼儿人数过多,在很多习惯培养上给我们教师造成很大困难。而习惯常规的培养对于班级正常的活动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常规搞不好,各种教学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而且中班孩子不像小班孩子老实、听话,他们处于逆反期,越是不让做的越是要去做,越是要求去做到的,反而越不去做。如果不在这个关键而特殊的阶段,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常规,养成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势必会对幼儿造成影响,恶性循环,班级的常规建立不起来,到了中班下学期甚至到了大班,“杂乱无章”的班级会越来越严重。因此,作为班组长的我,必须要想办法整顿班级秩序,帮助幼儿建

3、立良好的常规。第一阶段:分析现状我班是一个合班的年龄班,由原来的小一班、小二班合并成的新中班。班内幼儿出勤率很高,经常达到四十名以上,而教师配的比例小,只有三名,不带班的教养老师要忙很多事务性工作,无法配班;而保育老师因打水、做卫生等很多琐碎的工作无法正常为教养老师配班。这样一来,很多时候班内往往是一名教养教师在带班、组织活动、组织孩子们的各种过度环节。一句话总结:就是一名教师在带四十多名孩子活动,既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安全,还要保证两节集中教育活动,一小时左右的户外体育活动,半小时左右的活动区活动,以及三到四次的喝水、解小便、洗手、抹擦手油的过渡环节,另外还有最麻烦的进餐环节。第二阶段:试行管

4、理针对班内孩子人数多,老师人数少的现状,我开始尝试“高控”法:就是只要在我带班期间,不论其他两位老师是否在配班协助我管理,我都要提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时时刻刻管理约束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去喝水、入厕时,班内只有我一个老师,我要分组请孩子去盥洗室,于是我就站在教室和厕所的交接处,这样两个屋内的孩子我就都能照看到。当厕所里的一部分孩子完成了喝水、解小便、洗手、抹擦手油的环节回到教室里以后,我根据厕所里的人数再请一部分教室里的幼儿到厕所继续喝水、解小便、洗手、抹擦手油。这样一来,无论有没有配班教师,我都能一个人完成孩子们的入厕的过渡环节。但同时也流露出弊端:因为是我一个人同时在盯两部分孩子,孩子的

5、人数又多,就会造成“盯不过来”的弊病。我一边要不断的喊着孩子的名字,提醒他们去厕所或回教室,一边还要监督他们喝水量是不是到位?洗手的步骤是否按要求去做了?有没有孩子不排队洗手、接水?有的孩子在厕所里大声喧哗、打斗要马上去提醒,教室里的孩子是不是坐在位子上?有没有打斗等?这样往往我越喊,孩子越乱;我喊的时候孩子能按要求去做、安静一小会,但当我去管理其他人、其他事情时,常规又乱了:接水接不到位了,洗手不排队的,打斗的,磨蹭的,各种问题又随之出现了。我就又要去大声的提醒他们,这样一来,我的嗓子很快就喊哑了,体力上也累的不行,但孩子们似乎一点也不懂老师的苦心,他们的声音比你还大:你越大声喊,他们越大声

6、说,丝毫不懂得体谅教师。而且因为是我一个人盯,班内孩子人数又太多,过渡环节的时间就把握不好了。我园规定的十分钟的过度环节对于我们班的超高出勤人数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都要二十分钟左右才能完成一次全体幼儿的喝水、解小便、洗手、抹擦手油环节,这样一来,浪费的时间就会占用其他集中教育、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的时间。对于幼儿来说,时间是很宝贵的,不能有一丝一毫无用的浪费。因此我觉得这种教师的“高控”管理还是不太适合于我班这种人数超多的班级,我还要继续摸索一种新的、适合的方法去改进班级常规。第三阶段:反思调整在进行“高控”管理法“失败”之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我越“管”,孩子越乱呢?除了客观原因外,是

7、不是我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呢?通过与领导沟通、向前辈老师请教、与同事协商后,我反思了自己的一些教育行为是不正确的。首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孩子的管理者。放低自己的身段,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思考、去行动,才能获得孩子们的认可。往往教师有时候,只考虑自己管理起来简便快速,但缺乏对孩子的考虑,这样一来对孩子是极其不利的,管理起来也是非常不便的。教师一味的高声喊叫,只会适得其反:往往当时孩子是被你的大声音震住了、吓住了,而根本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喊,喊的背后你到底要求他们做什么。这样一来,你冲孩子大声喊的时候也许会换来教室片刻的安静,但当你无暇顾及他们,不喊的时候,嘈杂的声音又

8、会此起彼伏了。就好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喊”的方法是治标不治本,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其次,孩子毕竟也只是孩子,是需要时间和空间去释放自己的一些情感,我想同伴间的交流或许就是他们之间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就像我们成人之间彼此还需要互相倾诉自己的愿望似的,孩子也是有这种需求的。只是他们还小,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感的表达方式,例如一聊起来声音就会很大,聊的兴致高时就会忘乎所以,甚至离开座位忘乎所以等等,我把它理解成孩子特有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不遵守班级秩序”、“大声喧哗”、“随便下位子”,就能明白孩子们的行为了。再次,班级秩序的建立,良好常规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它需要时间的

9、积累,长期的坚持以及共同的努力。这其中,不是一个老师能完成的,也不是三个老师能完成的,而是三个老师和全体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作为班组长,我总是有一种责任感在心里,认为这个班是领导交给“我”的,孩子们是家长交给“我”的,孩子们是必须听“我”的,在这种想法下,我总是想:班里有什么事情能自己去做就自己去做,尽量就不让另外两位老师去做了;班里的活自己能多干一些,就让其他老师少干一些吧;孩子们的纪律乱,我能多说一句就我来说吧,让其他老师歇会儿嗓子,因为我是班组长。但是我错了,一个好的班级体是大家共同建立的,而不是一个班组长就能建立和维持的。况且客观条件摆在那里,这么多的孩子,一个老师即便有三头六臂,

10、也无法都能照看过来,又何提良好常规的培养呢?必须三个老师共同配合,带领幼儿共同制定班级规则,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常规。第四阶段:调整改进进行了反思之后,我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且及时召开了班务会,与其他两位教师共同商量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调整的措施,针对班内幼儿人数多的客观条件,在很多方面重新进行了安排,例如:在每一个过渡环节,三位教师必须同时在场关注到孩子,主领教师负责照看教室里的孩子;不带班的教养老师站在教室和厕所的中间,负责引导厕所和教室的孩子鱼贯进出的秩序;保育老师站在厕所,照顾喝水的孩子,保证幼儿的饮水量。当只剩少量孩子在厕所的时候,保育老师去水房打水,不带班的教养老师照看

11、这些孩子喝水、洗手等,这样大家的工作效率都能得到提高,也不会再浪费很多时间,也不会再出现只“累”主领教师一个人的情况了。还有,在最麻烦的进餐环节,我们在班内送碗处贴了两个大红点作为标记,还示范孩子们如何一起拿碗、碟子、筷子,以及它们摆放的位置,这样一来,孩子们在进餐之后都能有序的进行餐具的归位,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教师的工作量还减少了,不用再替孩子们收拾碟子,就能腾出时间去做其他工作了。通过这几个阶段的调整,我认为我班的常规有了很大的改观。再也听不到教师的大喊大叫和孩子们嘈杂的说话声,换来的是安静、有序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我想,当困难摆在眼前时,不能逃避,只有面对。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调整,才能将困难迎刃而解,最终获益的是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