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7507259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天净沙秋思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第1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目标 1学问和力量目标 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把握“散曲”的文体学问。 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精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力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品尝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育想象力,陶冶情操。 知人论世,通过了解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学习观看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2、感受抒发的思想感情,喜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尝曲中情趣。 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进展语感。 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进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局部。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歌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

3、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闻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冲突非常锋利,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学问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卑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

4、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沉迷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旧布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闻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日我们就来品尝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留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y)瘦(shu) 词义:昏:黄昏,黄昏。枯藤:枯槁的

5、枝蔓。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表达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展质疑探讨,分小组争论、沟通,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芜怡静的画面,表达了在旅途中的孤苦孤独的心情。三

6、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亮的共性,还使原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奇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衬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根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特别单调而缓慢,犹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全都的,正适合

7、表达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屡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简单感知到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诗的最终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白特定的时间,也照顾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际”点出了仆人公,直抒天际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诗的其次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枯槁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

8、、“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芜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芜,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孤独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其次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舒适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亮纯洁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亮的对比,

9、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如果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其次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消失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奇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衬托。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闲、静雅与“断肠人在天际”的沦落

10、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风光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际沦落人的凄苦之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原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熟悉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给予感情的颜色,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一般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际”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争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观赏

11、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际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黄昏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悄悄行走着,漂流天际。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受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

12、、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白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落天际的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板书设计 秋思(散曲)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秋野黄昏悲凉 寓情于景 羁旅之思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悲凉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惆怅之情 抒情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写景铺垫哀愁 断肠人在/天际(点明主旨)游子之悲 三力量训练,学习反应 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马上归巢的暮

13、鸦在树梢上回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完成课后第3题。 第2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把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尝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争论展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现)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学问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14、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朗读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读最好的作展现大家做点评。教师总结 五、依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争论和沟通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争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芜感。 2)老树仆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加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静、暖和之景,突然撩起仆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际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覆盖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际:篇末点题。人在天际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依据以上所争论的结果,进一步绽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谈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