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团棉花不同品种的株行距配置.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746945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团棉花不同品种的株行距配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团棉花不同品种的株行距配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团棉花不同品种的株行距配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团棉花不同品种的株行距配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团棉花不同品种的株行距配置.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团棉花不同品种的株行距配置农业科 李静棉花是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我团的支柱产业,我团棉花种植面积从2000年前的3万亩左右,发展到2005年左右的5.5万亩,以及这两年产业结构调整后保持在了4.5万亩地左右,同时由于近几年我团推广精准农业技术,使当时棉花产量排还在200公斤基础上,提升到目前的400公斤以上,可以看出在这几年棉花增产的幅度,同时在这十年中也有减产的年份,除去因天气变化等多种因素外,从品种部局到不同品种间的株行距配置,也是影响当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原因:1)在2000年前,因团里的土地土壤盐碱含量大及土壤改良不彻底,承包政策的不利因素等,使亩保苗株数和收获株数都不是

2、很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长线棉亩理论株数设计达到了2.1万株,可是由于当时的栽培技术跟不上,最后的结局形成无效株增加,产量也没有上去。2)拿来主义严重,当时有些棉花育种人员把品种当作“成果”而不是当成“科技产品”往往急功近利,只是注重当时的产品的表现,而对性状分离认识不够,同时我们对品种特性掌握也不清楚,在组织管理人员到部分团场进行学习后,回来进行推广,对种植的密度和株行距的配置也不进行相应调整,最后棉花形成高大空现象比较严重,只能形成营养生长旺盛(好看),最后产量低的结局。说明密度与株高没有相配合。解决对策1)2004年团推广使用了精量播种机后,当时把亩理论保苗株数控制在1.8万株,同

3、时全团的土地条件还不是很好,最后的亩收获株数也就是在1.15万到1.3万株之间,这时栽培技术和管理工作也相应的提高了,全团的平均产量也就起来了,最为明显的是长绒棉,2007年以前,因为调整了密度,收获株达到了1450015700之间,全团长绒棉平均产量达到了420公斤左右,高产条田基本都是出在长绒棉条田。2)棉花密度的大小影响着光合效率高低,进而影响棉花产量,是决定棉花能否高产的首要条件之一,在通过三年对团细绒棉和一年的长绒棉测产数据的分析,细绒棉高产条田的收获株数基本都是在1.31.4万株之间,而达到1.5万株的产量都不是很高,同时亩无效株可达到8.04%,(生长两个铃以下的棉株),而长绒棉

4、超过1.5万株以上的,在今年特定的气候条件下,通过调查平均单产在432公斤,(2010年团长绒棉平均单产294公斤),而在1.21.4万株之间的产量无优势可言。3)单株铃数随着收获株数增加而减少,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单株物质增长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通过今年对亩理论株数在1.87万株和亩理论株数在1.56万的不同播种地块细绒棉的数据调查和产量分析,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单株平均结铃也无大的区别,可是无效株 差异达1.14%,这表明在不同播种量,同一肥水条件下,产量不受影响,单株物质增长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对种子投入量随之加大,增加物化成本,同时对土壤肥力会造成减退。4)产量与密度的关系,根据不同品种在水肥条件较合理时,当收获株达到1.2万株以上时,可以根据调查数据,在中等肥力下,来调整肥料量,而没有必要增加理论株数,同时为了解决目前劳力紧张局势,实现全程机械化,降低劳动力的投入,我们团的细绒棉的株行距配置因为 多少比较合适,长绒棉的配置为 比较合适,这样既可以很好的利用光照,也可以塑造合理的株型和群体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