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建议

上传人:doc****iu 文档编号:547466753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建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建议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影响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要素。残疾人是社会心理服务面对的重点人群,培育残疾人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心态失衡诱发不良事件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残社体系需要应对困境不断发展完善。(一)明确党政部门权责归属。“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建设残社体系是党和政府将发展成果惠及弱势群体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一是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发挥好党的统建引领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老龄化等社会发展问题过程中推进推进残疾人社

2、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其纳入中央和地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整体筹划,将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督察和绩效考核。二是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将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各项工作落细落实。组织专门人员定期随访残疾人群体,掌握其心态变化并开展心理测量、分析、干预和心态培育等工作;总结经验和规律,制定发布残社体系专项政策,监督残联、卫健委等相关部门严格执行。(二)形成立体交叉运转模式。建设残社体系需要形成集系统性与协同性于一体的立体交叉运转模式,这一模式由相互关联、协调配合的两部分组成。一是构建由中央到基层的立体层级。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各级政府组织实施,打破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个

3、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优化配置各个部门资源。二是构建“心理疾病医疗模式”和“心理疾病医疗心理服务心理建设”交叉运转模式。淡化残疾人心理疾病医疗和心理服务、心理建设之间的绝对界限,衔接残疾人在专科医院、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特殊学校、生活社区、家庭等场所接受各有侧重的心理医疗、心理服务、心理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残疾人的需要。(三)深化中国特色学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开展残社体系学理研究,无疑也要按照这一历史方位的指向展开。一是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没有形成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但其中不乏对“心”的研究与思索,

4、有些学者认为“心”为人生价值的根源,重视内在主体性与现实人伦日用的交融的文化。借助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滋养当代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学理研究,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口味,更容易为国人消化吸收。二是注重现代心理学本土化发展。中国心理学研究主要源于对西方心理学的引进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学习与追赶,学界构建全面完整的中国特色心理学体系呼声日趋高涨。中国有着全世界数量最大的残疾人群体,理应对残疾人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进行更多的研究,充实现代心理学本土化发展,为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三是增强多学科交叉聚焦。残疾人的身心特点有别于健全人群,更需要多学科交叉聚焦展开研

5、究。促进心理学和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文理学科交叉融合,从多学科视角研究残疾人问题,发现残疾人心理发生发展规律,探究不同残疾人群体干预方法,为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论支撑、数据证明和操作指导。(四)扩容专兼结合人才队伍。构建残社体系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面对专业化人才的巨大缺口,扩容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是短时期内满足广大残疾人群体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将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建设预设为国家和各地人才发展战略规划,规范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能力水平、层次结构、通道路径等;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

6、所加大针对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开展专题研究和人才培养,鼓励相关学科专家学者进行交叉学科专项合作研究,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扩大兼职人才的从业数量。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民办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慈善组织等,对具备一定社会心理服务基础的残联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管片民警、家政服务人员、义工、热心群众等兼职人员进行基于实践性、操作性、简便性的专项培训。获得相应资质的兼职人员可以在医院、社区、学校、疗养院、工作单位等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心理评估、筛查谈话、基础干预、分类转介等基础性或辅助性社会心理服务。(五)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我国多数残疾人都分散居住在党组织

7、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之中,残社体系的构建应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从三个层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包括: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推进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应从以上三个层面展开。一是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在依法厘清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和制定县(区)职能部门、乡镇(街道)权责清单过程中,应当考虑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的权责归属问题,明确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方面的功能、规模和事务范围。二是融入社区管

8、理和服务机制。将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作为社会治理和服务下沉的重心之一,使其成为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中充分融入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要素,将残社体系与就业社保、养老托育、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三是融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都是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资源,也是能够在基层社区充实残社体系的重要力量,可采取财政补助、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等措施,鼓励其参与到以实现社会治理新格局为目标的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