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740670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生词字音字形,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并背诵全文。 2、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3、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2、情感体悟法,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词中所抒发的博大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教学重点:词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 词

2、中意象的理解与把握,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第一课时一、导入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薄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二、背景介绍和回忆词的有关知识:(1)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2)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标题是长沙,是以地点作为标题。这就要

3、联系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3)背景简介: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正音:沁园春(qn) 百舸(g) 峥嵘(zhng r

4、ng) 寥廓(lioku) 挥斥方遒(qi) 浪遏飞舟() 2、学生诵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3、设疑提问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四、重点研读1、具体研读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朗读 (2)调整

5、句序,简要说明大意与作用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2、具体研习 “看”字所领7句。 (1)朗读。(2)这7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湘江秋景图【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

6、书) (4)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5)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或画面。(大胆发言,不拘一格)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

7、”永远难以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8、(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诗人最后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其实,“怅望”不

9、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1)

10、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背诵词的上片。 五、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板书 湘江秋景图看 远眺万山红遍 静景 动作之劲 “争”“击”“翔” 层林尽染 色彩之浓 “红”“碧” 近观 漫江碧透 数量之多 “万”“层”“百” 百舸争流 竞争之烈 红绿争辉,船只争流,仰望 鹰击 俯视 鱼翔 动景 六、作业:背诵整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