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熵经济观的辩论(下).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7320559 上传时间:2024-04-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次熵经济观的辩论(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次熵经济观的辩论(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次熵经济观的辩论(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一次熵经济观的辩论(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一次熵经济观的辩论(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次熵经济观的辩论(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熵经济观的辩论(下).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次熵经济观的辩论(下)四 、不可逆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货币支出过程中,货币不可能从收入方,在同一过程中全部流回支出方。或者说在货币支出过程中,收入与支出不会在同一过程中形成完全相等的资金对流,除非还有收支转移的其它过程。货币在周转中不能逆向全部回流的过程,称为货币流的不可逆过程。把不可逆过程中发生的货币量用慨率论定义的熵来表述,就是货币熵。一个具体例子,是我在银行秘密系列文中指出的,银行贷款资金转变为社会收入储蓄,银行不可能全部收回贷款的过程,银行贷款的发放与回收过程是不可逆过程。这个例子的应用价值之一,是对货币乘数不可逆的认识。货币缩减乘数小于货币投放乘数,缩减货币量小

2、于派生货币量。这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测算的变量。另一个具体例子就是通过增加教育收费,为奖学金筹资问题。学校增加教育收费,目的是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学校向社会收费,又通过发放奖学金的方式把钱支付给社会。从表面上看社会付给学校的资金又能返还给社会。学校既帮助贫困学生,又没有使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损失。但是,如果把学校和社会分为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就会发现资金流动的不可逆现象,而且在两个不同利益体之间,不可能有相同收益。流向学校的收入有相当部分不能归还社会了,这部分不能归还的资金构成了社会为学校多发奖学金而付出的成本。这个例子的应用价值是,能够量化地计算社会成本。并进行成本比较。学校显然

3、是受益者,而社会要为此付出损失利益的代价。因为货币流的不可逆性,决定社会应该通过与其它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的方式相比较,在筹集相同资金规模前提下,选择能使社会成本最低的方式,来帮助贫困学生上学。在不可逆过程中存在着概率熵,通过概率论把熵原理与货币量联系在一起,不仅能够说明货币量变动遵循熵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一些新的经济现象。例如,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分析中美贸易顺差问题、还有社保资金运用问题。总之我相信,货币量不可逆变化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价值。案例:对张维迎先生关于教育收费话题的讨论。2007年1月7日凯迪经济风云有个标题为:看中国经济学家“妙论”中国经济的文章,引用张维迎先生的一段语录

4、:“教育及医疗是否应产业化?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一个真正好的体制,我可以收费高,但我花80%在奖学金上,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比如,让穷人一年出4000元,他也出不起。”对此网友提出了批评意见,有位网友并不同意那些批评,他说:“以上说的(即张说的)是收费高低都不是关键,所以有一个真正好的体制这个先决条件,很多人都是看不懂瞎起哄。”我给这位网友发了跟帖,内容如下:“什么是“一个真正好的体制”?这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如果连什么是好体制都不清楚,就来说教育收费问题,只是肤浅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或再分配的过程中,会有资金的漏损,不论体制如何完善,都是不可避免的。”

5、资金漏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没有全部用于支出,这是储蓄漏损,二是收入用于其它支出,这是非对称收支漏损。具体来说,教育收费增加100亿元,支出60亿元做奖学金,20亿元各种原因的结余,20亿元修房子、发工资,或其它成本开支。也就是不可能将100亿元返回给社会。按张维迎先生80算,也有20是漏损。这意味着为增加奖学金社会需向教育支付20的成本。所以,在任何体制下收费高低都是关键。必须考虑普通家庭收入的承受能力。货币不可逆过程的定义:在货币支出过程中,货币不可能从收入方,在同一过程中全部流回支出方。或者说在货币支出过程中,收入与支出不会在同一过程中形成完全相等的资金对流,除非还有收支转移的其

6、它过程。以上两段是定义是等价的。同一原理两种表述。需要说明的是,货币收入与支出是大量发生的经济行为,并可以反复进行的过程。不是指单一的经济行为,例如某人借钱或还钱就是可逆的。而许多许多人都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反复地借钱和还钱。这个过程就不可逆了。向网友提个问题,买卖股票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过程?这应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吧?例:可能在半年之内6778亿元资金将在A股市场中消失据新闻媒体报道,“截至2006年未,A股市场的场内个人和机构资金超过6778亿元,达到年初的3倍。”假若这部分资金在2007年不撤出股市,也不申购新股,按照A股市场的税费率,再根据乘数原理,可以计算出6778亿元的初期资金,能够为A

7、股市场创造的最大交易量为886013亿元,即88.6万亿元。2006年A股市场资金成交量约为8万亿元,预计2007年可能达到12万亿元以上。若将2006年未的6778亿元资金全部投入A股市场,每年维持10万亿元的交易量,理论上可持续近9年。在9年之中,这6778亿元资金通过税费漏损,从A股市场中流失,全部转变为政府和券商收入了。假若这6778亿元叁与新股的申购,每次有10的资金购买了新股,10的资金转变为企业出售股权的收入,离开了A股市场。若按6778亿元资金周转一次损失资金10计算,这笔资金能够创造的资金交易量就会大大减少,经计算最大交易量由原来的88.6万亿元,减少为6.3万亿元。小于20

8、06年A股市场全年资金交易量,这意味着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6778亿元资金就会从A股市场流失了,转变为政府、券商和企业收入。再假若有部分资金因兑现利润而离开股市,如基金分红、企业抄股利润结转、普通股民从盈利中抽出资金用于购房或消费等,都会使部分资金撤离股市。按5保守计算应有339亿元。A股市场6778亿元减去339亿元,余6439亿元,6439亿元资金能够创造的最大资金交易量为6.0万亿。若2007年上半年,A股市场资金交易量达到6万亿元,2006年底结存的场内个人和机构资金将全部消耗殆尽。如果没有巨量新资金补充到股市之中,股市就会崩溃。具体数据的计算还需要做更深入的讨论。在该文所有因素之外,

9、还忽略了储蓄漏损因素,若将储蓄漏损计入乘数,乘数值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6778亿元创造的交易量还会减少。这意味着6778亿元资金支撑A股市场的时间进一步被压缩,也许连半年时间也没了。2006年上证A股指数上涨了130.57%,深圳A股指数上涨了96.37。A股市场内个人和机构留存资金由2259亿元增加到6778亿元,增加了二倍。也就是说两市A股指数上涨一倍多,存量资金需增加二倍多。以此为依据,2007年A股指数若能再翻一倍,上证A股指数由2006年收盘的2815.3上升到5000点以上,A股市场的场内存量资金至少要增加到1万亿元以上。按照股市资金交易量越大,微观交易行为就越混乱的熵原理,股价

10、的上涨会随着交易的混乱无序性增大而放缓。只有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保持总指数的增长。而且,随着交易量的放大,资金投入的增加率越来越快于股票指数的增长率。而一旦新增加的资金不足以维持总指数上升的动量时,上证指数就会下跌。这就是股市专家密切关注成交金额变动的原因。他们并不知道货币熵理论,但从经验来看,股市成交量下降,应是短期下跌的信号。而从中长期来看,若股市资金成交量不能持续增加,股指继续上涨就很困难了,既便在牛市的环境下,股指的中线回调将不可避免。统计分析表明,要维持股指的上涨需要倍数地增加资金量。一方面是不可逆过程导致股市资金流失,另一方面是成交量规模扩大后,微观交易无序化混乱程度增加,股指的进一

11、步上涨,须耗损更多的资金。如果新增的资金量达不到倍数的规模,股市就有调整下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任何倍数增加资金规模的时期,不会长久,只要资金增长率放缓,就不足以维持股市的持续繁荣。一般来说,资金不可能几年都保持的翻番增加。大量的资金漏损与股市资金成交量有关,资金成交量放大,股指就上涨,同时资金漏损也大了。这就是股指上升的代价。在一定时间内(例如某月、某年),从股市流失的资金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式中A表示流失的资金,B表示股市资金交易量,a表示证券交易费率,b表示新股中签率,c表示兑现利润率(如基金分红等)。把B、a、b、c的数据带入公式,可求出该其资金流失量。前一个公式网友没感觉,我再写一

12、个公式来表达思想,看看大家怎么说。符号=表示恒等且不可逆回。C是股市买卖股票的资金,A是因买卖股票而流失的资金。这个不可逆的恒等式可不是笔者任意乱写的,而是根据不可逆原理推导求出的。这个关系式表示:流入股市的资金必然会流出股市,不会按照相同的过程再流回股市。例如从股市上征收的税费不回直接返还给股民。企业增发新股的收入也不会直接投入到股市之中。这不仅意味着如果没有从其他渠道注入资金,股市资金就会消耗殆尽。更重要的意思还表示,新注入的资金也会消耗殆尽。这种不可逆过程的资金消耗,制约着当前股市的发展。一旦投入股市的资金不能弥补流出的资金量,导致场内资金减少,股价就会下跌。从长远来看,一方面股市资金不

13、可逆的流失是必然规律,另一方面股价的持续上升只是可能事件。因而股市会有资金耗尽的一天。网友kld: 又看了一遍,感觉一个字:难!算了,板门弄斧说几句。关于张的教育收费问题正如你所说,体制必然都会存在资金渗漏。但不管怎么说,你又提出来体制不重要,关键是考虑普通家庭收入的承受能力。这又扯到公平问题上去了。但实际上,公平也是需要相应的体制才行的。教育公平的基本做法是政府补助,这个体制是非常重要的。放弃这个体制意味着教育公平得不到保障。当然这个体制就是你说的,效率低了点。张的做法就是在这个把政府换成大学,他通过奖学金,降低了普通家庭的学费,而不是提高普通家庭的学费。他的做法是可行的,但前提是这个大学的

14、分配程序公开透明,监督到位。在外国可以做到,中国目前这个监督体制没有,所以做不到。2、(对于)“为什么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经济平均增长率会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并趋于停滞。为什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力会逐渐弱化,以致出现政策无效的情况。为什么科技越进步,劳动生产率则下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降低了”。 (我的解答:)边际效应递减,和熵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解释。 3、熵理论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因为我不是学物理的。我感觉是一个规律:有序变无序。和混沌理论差不多的东西。套用一下思想方法可以,但作为前提,还是不严格。但你的学说能解释现实,这就可以。就像微积分一样,

15、发明时开始的前提本来就是错的。结论倒被搞对了。也许将来你的前提需要修正,但目前看来并无此必要。4、你的理论偏向宏观经济,总之,很宏观。就是需要具体的佐证。如股票那段,可以试用一下你那个资金渗漏公式算一下股市的大体涨跌什么的。总之感觉还是提出了方法,但具体的预测效果,感觉还没出来的样子,最好要超过传统的理论。因为用传统的理论,也可以分析得到未来股市大跌的结果。作者:(您认为)“边际效应递减,和熵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解释”。(由此看来)您对边际效应递减的认识是不符合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新古典主义认为,在技术进步条件下,不应有边际效应递减问题。劳动和资本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会被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递增所抵消。这是生产函数理论的基本前提,如果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边际效应递减问题,新古典的生产函数理论就站不住脚了。附1 网友猫尾拂人: 楼主如何解释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作者:这位网友,我在拙著经济学新论:乘数.统计熵与国民收入变动一书中,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做了简要分析,摘录一节贴在这儿供您叁考,希望多提保贵意见!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在高技术推动下的持续经济增长。人们称为新经济,认为是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历史发展进入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