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轨道交通枢纽地下公共换乘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doc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6MB
约18页
文档ID:547192857
轨道交通枢纽地下公共换乘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doc_第1页
1/18

轨道交通枢纽地下公共换乘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以西直门轨道交通枢纽为例摘要:轨道交通以其快捷,高效的特点,日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公共换乘空间是联系轨道交通与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重要空间轨道交通枢纽的公共换乘空间内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换乘空间质量,提高换乘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使用问卷调查与定点人流统计的方法,对西直门轨道交通枢纽地下公共换乘空间的空间功能,交通流线,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等方面调研,根据调研成果,分析其公共换乘空间内不同使用人群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需求,提出合理建议,为今后轨道交通枢纽地下换乘空间中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提供有益指导与借鉴关键字:轨道交通枢纽 地下 换乘空间 公共服务设施 一、 引言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快捷交通方式,具有运送乘客能力大,可靠性强,速度快,准点舒适,节省能源等特点,搭乘轨道交通已成人们最近几年普遍采用的出行方式我国各大中心城市都进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并且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轨道交通网络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能够快速安全地疏散和运输旅客,使城市对外交通与对内交通完美结合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空间作为铁路客流与地铁客流的集散中心,其空间布局的优劣,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与否,左右着这一地区乃至整个枢纽区域的发展活力与潜力。

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是北京二环内西北方向的门户,是内城与外城的重要交通节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西直门交通枢纽已形成集地铁(2 号线和 4 号线)、轻轨(13 号线)、国铁(北京北站)和地面公交多种交通体系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交通枢纽这里每天聚集着大量的人流和车流,承担着巨大的交通压力西直门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圈用地主要以西直门交通枢纽、北京北站和西直门立交桥为代表的交通用地为主;沿轨道站点半径 200-300m 向外范围主要以商务办公为主,配套商业不够十分完善;而在 300-500m 范围内则主要分布居住用地,多为 6 层为主的多层住宅,开发强度有限位于地下一层的换乘广场具有多样混合的空间功能并且不同交通方式在这里复杂转换本文将此轨道交通枢纽地下换乘空间作为研究案例,通过问卷调研与人流观测进行调研,并对调研成果就空间布局,人流流向,公共设施布局等方面其地下进行分析,发现其设计和使用中的不足,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图1轨道交通枢纽西直门站点地下换乘广场区位图 图2 轨道交通枢纽西直门站点地区范围图3 轨道交通西直门站点地区周边功能分区图二、轨道交通枢纽西直门站点地下换乘空间1、地下空间功能分析近年,随着枢纽地下公共服务类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大,服务类型也在不断丰富,为客流提供了购物、就餐和休闲娱乐综合的服务。

它是地铁综合体所产生的一种市场化的调节方式,有利于提高枢纽地下空间 综合服务水平一般地下公共服务空间可以分为营业部分、交通部分、辅助部分,它们之间关系如图4所示图4 图5 调研空间功能分析图西直门地下换乘空间与地铁站、北京北站以及地下商业空间形成了以西直门换乘枢纽为核心的功能结构相互紧密联系的地下综合体,与地上办公和商业功互补协调,实现了综合开发利用地下换乘广场以交通功能为主,是进入地铁2号、4号、城铁13号线站内的站前广场,也是客流在地铁、铁路之间换乘的换乘大厅,同时也是辅助北站客流候车的候车厅地下换乘大厅在解决交通功能的同时,还开发了一些商业功能如图)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该地区的商业主要以为客流快捷使用的形式出现,主要有便利店、快餐店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为候车客流使用的咖啡店、茶饮店、美容美发店等各个商铺均分布在广场四周且较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商业氛围在整个换乘大厅内供客流短暂休息的休憩设施较少也过于集中卫生间等设施集中在广场一角,使用人群需横跨广场,即影响交通也不便于人们使用(如图) 图62、空间形态布局分析整个西直门地下枢纽水平形态布局呈点状发散式(如图7),都以地下换乘广场为核心,将地铁站、北站售票大厅、商业超市区联系为一体,各空间相互独立且联系简单。

各空间也通过地下换乘广场与地上空间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空间立体化和土地多功能复合利用,改善了换乘条件,节省了建设用地图7地下换乘广场由露天下沉广场和换乘广场两部分组成,西侧直接通往北站售票大厅以及火车出站口,东侧连接地铁站进出站口,南侧则布置两个地铁出站口,商业超市空间也直接与其相连,每天客流人流量巨大从竖向形态来看,西直门枢纽的各功能空间分层明确,主要分为地面层、地下一层、二层、三层地面层主要由地铁和城铁各站厅出入口、北京北站站台层和站前广场组成;地下一层主要有地下换乘广场、北站候车厅、商业超市区域;地下二三层则主要为地铁站台层及地下停车库等,各部分则主要通过地下换乘广场、地下通道来连接3、交通组织分析地下换乘空间是西直门各类型交通换乘的核心空间,地铁、城铁、铁路、公交的换乘客流以及去往商业超市区域的人流均汇集于此由一个换乘广场联系各功能空间的优势是不仅减少了客流的换乘时间,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建设用地、简化空间结构,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各部分的汇集的巨大人流集中在同一空间,相互干扰,加之其信息指示和导标系统不完善,易造成混乱,制约了地铁线路间的换乘效率,特别是在客流高峰时间段极易形成拥堵,安全性减低, 使服务水平下降(如图8)。

图8 栏杆阻断了地铁客流的出站线路地下换乘空间的竖向交通主要由靠近下沉广场的电梯联系地面层和地下二三层通往地下一层其他部分的通道也直接联系楼梯和自动扶梯等连接地铁各出入口和北站站前广场(如图9)图9三、轨道交通枢纽西直门地下换乘空间调研成果分析1人流调研分析笔者通过现场观测的方式,在空间内选取不同的点(如图10),在工作日不同时间段内监测人流量,以及人群流动方向图10通过现场观测发现,大量的各个方向的人流汇集于此地铁进出站和火车站进出站的人流流线互有重叠,相互影响如图11)不同方向的人流互有交叉,且地下换乘广场内导标系统不清晰、不连续,造成换乘者盲目在空间内行走、停留,易造成人流大量聚集、交通拥堵图11-13分别选取7:30-8:30、9:30-10:30、14:00-15:00、17:30-18:30四个时间段来监测人流(如表),笔者发现在早晚高峰时段位于地铁出进站口的3#、4#点,以及位于火车进出站口的2#、6#点附近人流量巨大,而相对于来说附近有卫生间的1#点和有便利店的5#店附近人流较小笔者建议在人流较小的类似1#、5#点附近设置一些可以设置一些例如快餐店、银行服务、报刊杂志、休闲娱乐等设施来吸引更多的人流,带动区域周边的商业效益。

而在人流较大的地铁、火车进出站口,笔者建议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设置一些供等候人群使用的休憩设施(如下表) 图142、问卷调研分析对地下换乘空间客流特征以及人群对公共服务设施期望的调查中发现,地下换乘广场的客流主要由上班上学为主的通勤族、北站候车及接站的客流以及去商业超市空间购物的人群几部分构成如图15)图15其中通勤族主要为北京市内的居民,到达地下换乘广场的主要目的为换乘地铁或者公交或在附近工作,其在地下换乘广场停留的时间较短,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以及消费意愿也较低;购物人群会在地下换乘广场短暂停留;北京北站的候车人群及接站人群在地下换乘广场停留时间较长,平均二十分钟以上,其对此空间的服务设施使用率较高,且大多数候车人群均会在此消费,由此可见地下换乘广场存在很大一部分商业客流,由于西直门地铁站客流量巨大,因此该站点 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在消费需求类型调查中发现,有76%的客流消费意愿为餐饮、食品,10%的消费意愿为日用品,消费金额大部分也都在100元之内,由此可见客流来此消费均是为了解决购物、饮食等基本生活需求而笔者在实地考察时也发现,地下换乘空间内的快餐店、便利店消费人群较多,而类似美容美甲店、旅行社门店等类似服务类店铺门可罗雀。

在客流对换乘广场设施期望调查中发现,除了餐饮,酒水饮料、休闲食品等生活日用品以外,消费者还对休憩设施、休闲娱乐设施、银行ATM服务设施等有所期望,而在现场调研中笔者发现此类公共服务设施仅存在一两处或者没有,不能满足客流的需求四、结论1、完善商业功能,提升空间价值轨道交通枢纽西直门站点地区地下换乘空间是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依托,其首要功能是交通功能在保证交通功能顺畅高效运行下,引入适当比例的商业功能地下商业空间是地上商业空间的延续在地下换乘空间中增加如零售、餐饮,图书等商业空间,优雅的背景音乐和时时变换的店铺形象,也能改善人们的地下心理,从而改善目前地下换乘广场空间单一的交通功能,合理店铺设置也能增强地下空间的识别性和方位感在提高商业效益的同时,改善了地下空间环境但商业面积不易过大,还是以交通功能为主,保证主要通道设计简捷、宽敞,对人流能进行快速疏导,特别是高峰时期,能使人顺利快速的通行2、增加休息设施,增强空间舒适度轨道交通西直门站点地区地下换乘空间应进行人性化空间环境塑造,设置一些提供乘客休息、观赏、方向定位的地下空间节点,优化下沉广场,设置一些供人们休憩、驻留的设施和绿化景观,成为一个人们聚集交流的场所。

地下换乘广场同时服务于北京北站与地铁,休息设施的缺乏使得北站乘车人群与接站人群大多或坐或站汇集在一点,而地下下沉广场的一些空间却无人使用,造成空间浪费合理的布置休息设施与绿化景观,不仅可以合理利用空间,还能够营造舒适、人性化的空间氛围3、强化标识系统,提高换乘效率轨道交通枢纽西直门站点地下换乘空间功能复杂,客流量大,匆忙的换乘的人流与不熟悉的旅客,容易迷失因此,标识要统一、醒目,使人能够随时判断自己在空间所在的位置在空间引导处理上可以在换乘空间内以间接光源灯带或广告、顶棚嵌入不同颜色的灯光,地面不同铺装等方式,来引导不同路线换乘,同时结合标识导向系统,达到有效的引导各种目标的人流,也能够丰富空间环境4、增设无障碍设施,营造人性化空间在地下换乘空间存在高差的地方、出入口增设坡道、无障碍铺地等,保证地下换乘空间空间内盲道四通八达,盲人可以在地下通过盲道完成乘车、出行等一系列活动无障碍设施应与常规人流有区分开,保证高峰时段换乘人流快捷流动,同时盲人能够不受影响地在地下换乘空间活动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地下换乘空间的不断复杂与综合化设计者应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枢纽地下换乘空间的设计与布置应更多的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更加便捷、舒适,同时重视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使用安全性。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舒适、多样、人性化的地下换乘空间环境,提高换乘效率,提升空间价值,更好的为空间使用者服务参考文献: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1.1 项目背景 11.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2 承办单位 11.1.3 项目建设地点 1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1.2 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 11.2.1 报告编制依据 11.2.2 研究范围 21.3 承办单位概况 21.4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31.4.1 项目提出的背景 31.4.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1.5 项目概况 51.5.1 建设地点 51.5.2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51.5.3 项目投资与效益概况 5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第二章 市场分析及预测 82.1 绿色农产品市场分析及预测 82.1.1 生产现状 82.1.2 市场前景分析 92.2 花卉市场分析及预测 112.2.1产品市场现状 112.2.2市场需求预测 122.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