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6718951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老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问题研究.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养老问题研究摘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我国60岁以上老人约为178亿,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为1.19亿,占比为8.87,这一比例已经高于老龄型国家的判断标准。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数量巨大,老人有80以上在农村,在农村经济水平低下,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社会的一大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养老问题问题越来越复杂,养老形势严峻、不容乐观。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还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效率,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已是党和政府的

2、当务之急。关键词 社会工作;农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综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数年的探索,学者们已达成共识,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约有9亿之多,在全国老年人口总数当中,农村老年人也占据了绝大多数。如何解决好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对我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使我国农村老人可以“老有所养”,不仅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并且对整个世界也是一个重大奉献。由于长期以来多方面的历史因素

3、,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可直接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资金非常有限,农村90以上的老人仍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或由子女赡养。近2023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日益向小型化发展,家庭人口数量逐渐减少。特别是近十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农村经济及家庭结构变化迅速,农村核心家庭增多,青年人婚后与老人分居现象较以往普遍;并且中青年农民外出经商、打工者也在不断增长,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在许多农村地区,家庭赡养纠纷案件逐年上升;在贫困地区,丧失劳动能力的高龄老人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现象也

4、为数不少,这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去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农村老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高龄老人)的养老变得较有保障。 一、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一)农村养老的内涵 就养老问题的四方面内涵:“谁来养”、“养不养”、“怎么养”以及“养得如何”来说,有学者认为:谁来养是养老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农村人口在该方面的专门论述不多;“养不养”既是法律、道德问题,又是涉及部分老年人生活甚至生存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在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中少有涉及;“怎么养”即养老模式问题,是养老问题研究以及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中受关注最多的;“养得如何”是养老质量的问题,应是研究养老问题的主线目的所在,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备受忽视。笔者认为

5、,由于养老主体(谁来养)、养老态度(养不养)、养老方式(怎么养)以及养老效果(养得如何)是养老问题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四方面内容,因此在现有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中,对此四方面都有涉及,只但是着墨不同,论述重点各异,并且多是在养老方式研究中综合体现出来的。 此外,还应考虑养老客体(即谁在被养)以及养老环境(即围绕养老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氛围及相关措施等)两个因素,由于老年人并不是一个同质总体,不同个体间养老需求差别迥异;养老环境作为对养老起烘托和支撑作用的客观存在,其差异性同样会影响养老的其他要素。(二) 农村养老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农村养老问题最集中的体现为农村老人生活困苦,生活幸福感低。具体表现为:

6、1.经济上贫困。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是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而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一般仅能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水平。此外,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由于子女提供资金的多寡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收入和孝心。 2.生活上无人照料。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很多老人成了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照料。特别是在老人生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时,其生活更是悲惨。 3.精神上孤独甚至受折磨。空巢老人的出现,使得这些老人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农村社会中又严重缺少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和场合,使得农村老人在精神上倍感孤独。同时,农村社会的虐老、弃老等现象时有发生,老年人身心俱伤,

7、甚至绝望。 农村养老出现蹦境重要是受传统文化、社会变迁、社会制度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重要体现在养老的传统文化支持出现衰落,即孝道观念弱化、家庭责任和义务观念淡薄;社会变迁因素体现在家庭结构变迁、老龄化、城市化加剧和人口流动加快,出现家庭规模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主导权利转移等;制度因素影响体现为,城乡二元体制、优惠制度向城里人倾斜、传统规范资源功能减弱或消失、新的制度资源进入农村局限性(田雪原,2023);经济因素的影响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农村较低水平的生产发展能力,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厅式和落后的发展环境,老人自身经济收入低等都会影响养老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三)农村养老面临的严峻挑战

8、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方式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渊源,特别是家庭养老方式,一直在农村的养老制度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但随着中国正在发生的急剧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这一局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现行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为支柱,其存在基础可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来结识。经济基础重要表现在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重要是子女供养;农业经济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的农村生产方式使农村老年人“活到老干到老”;农村社会福利差,医疗水平低等。社会基础反映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国家的非平衡发展战略和事实上存在的等级制度,使政府和社会尚未承担起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任务;家庭在提供

9、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性;传统文化中家庭养老是美德;法律对家庭养老提供了保障;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家庭养老表达认可和肯定等。农村以家庭养老为重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学者们的一致见解。其影响因素涉及计划生育、城市化和现代化,以及因此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变化、流动人口增长、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等后果。但不同因素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具体影响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 关于计划生育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和家庭结构变化,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其对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影响,由于计划生育的推行在规模和结构上使家庭发生变化,规模上家庭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意味着家庭收入减少,赡养老人的

10、能力减少。结构上家庭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不管是家庭收入,还是夫妇可以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子女角度所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子女在照料老人方面的确存在诸多困难,经济困难和时间不够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也有的学者认为对于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此后一、二十年内陆续进入老年期的农村老人,由于其生育率较高,生育子女数普遍在2个以上,因此子女数不构成其养老的重要问题。至少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在农村地区不会由于子女数太少而影响家庭养老。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关于城市化与流动人口,有分析指出,由于家庭养老中,行使平常照料职责的重要是已婚女性,而已

11、婚女性的流动性较小,男性作为提供整个家庭经济支持的角色,其外出打工反而会增长收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此,子女外出打工并不会影响到家庭养老。也有研究认为,农村人口向城乡的流动迂移,直接导致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会受较大影响。 关于思想价值观念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有学者归因于子女不愿养老,认为家庭养老的问题并不在于子女数的减少或子女外出打工无人赡养,而是在有人赡养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仍然比较低劣。这重要是子女不愿养老引起的。从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条件和在家中的地位可以验证这一点。王梅等的研究,也

12、发现农村子女对老人不孝的比例在上升。也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价值观念在变化,老年人独立意识也在增强,老年人不乐意依附年轻人来养老。经济条件的变化也被认为是一个影响因素,如人均收入增长,存款储蓄上升,就为农村家庭养老“子女供应型”的转变发明了条件。此外,从养老需求的角度来讲,老年人口扶养比增大,老年人高龄化加剧的现实,使家庭养老资源需求上升,进而也对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 从现有研究来看,尽管观点存在分歧,但认为社会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会对农村人口的养老方式导致影响,已成为学界共识。 笔者认为,1.社会经济变革对农村人口养老方式的影响是从多角度、多方位综合实行的,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

13、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于养老主体与养老客体,通过养老环境影响养老态度和养老方式,最终形成新的养老效果,也许对老年人有利,也许对老年人不利,取决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终合力;2.社会经济变革会对农村现有的各种养老方式导致限度不一的影响,不仅影响到家庭养老,也会影响到自我养老的具体实现方式,并对集体养老或社区养老以及社会养老产生新的挑战或需求。二、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困境的实务与研究进展:(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下的农村老年群体 1.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基本的价值观,即认为人是有价值和尊严的。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并且这种价值和尊严应当受到社会

14、的尊重。老年人作为社会成员,他们有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他们的人生价值和个体尊严应当得到子女和生活的认可和尊重。老年人的价值体现为老年人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可供晚辈借鉴学习。老年人还对子女、家庭的维系和心理支持具有积极意义。 2.老年群体有基本需求,即老年群体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为内容的基本人性需求的满足,必须依赖于社会提供资源和保护。老年群体基本人性需求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得到保障,这就规定子女及社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而老年人尊重需求的满足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因此,全社会应当树立“尊老、爱老”的观念。老年

15、人归属与爱的满足则需要子女为其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情感支持。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他们自己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及社会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环境和条件。(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的必要性 由于中国传统孝道的衰落,敬老爱老之风日渐式微;农村流动人口不断增长,儿孙们流入城市;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缺少导致农村老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抚慰、平常照料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可以说,从家庭和国家两方面来说,老人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在目前情景下,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问题十分突出,导入社会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福祉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1.生活贫困规定导入社会工作。现在农村很多老人处在贫困状

16、态,由于我国农村养老重要靠家庭,国家养老仍处在探索阶段,他们基本靠自己的积蓄和基本的赡养费生活,但这部分数额少,使他们的生活水平经常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有学者在河北的调查显示,以农村每对老人有2.19个儿子计算,假如父母与儿子分开居住,每月每个儿子给父母lO一20元不等,按l0元一月计算,父母每年可得250元,天天不到一元,老人们基本生活在自然经济状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属“零消费”。并且除物质生活困难以外,有子女在外打工的农村老人还要照料孙子孙女们,70多岁的老人种田并不罕见,80多岁还要种菜的人也较多。也就是说,在城市老人已经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断脚仍然在为生存而挣扎;当城市老人在茶余饭后扫秧歌的时候,他们却在为基本的生活而奔波。社会工作重要功能就是复原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可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