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吟诵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6674185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塞》吟诵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出塞》吟诵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出塞》吟诵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出塞》吟诵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出塞》吟诵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出塞》吟诵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塞》吟诵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 塞吟诵课教学设计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曹亚男教材解读:这是一首仄起的七言绝句,是典型的边塞诗,采用了“删an”韵,由开口又逐渐收拢的一个音,所以这个韵的感觉比较悠远而又含蓄婉转之意。这首诗的上联中“关”、“征”、“还”的长平中写出了战争遥遥无期,家人等不回的悲凉,第二联中想到“龙城飞将”,又油然而生“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种捍卫疆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整首诗的吟诵调由低向高,越唱越激昂。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明李攀龙赞出塞为唐七绝压卷之作。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的诵读出塞,理解诗的意思,知道这首诗压的是“删an”韵,表现出悲凉中带着豪迈之

2、意。2. 从“读”到“诵”到“吟”到“唱”,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体会出“关”、“征”、“还”的长平中写出了战争遥遥无期,家人等不回的悲凉;以及“龙城飞将”的故事背后,“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种捍卫疆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3. 通过对诗人王昌龄的了解,拓展诵读一组边塞诗,促进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和感悟。教学难点:知道出塞压的是“删an”韵,表现出悲凉中带着豪迈之意。教学重点:从“读”到“诵”到“吟”到“唱”,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体会出“关”、“征”、“还”的长平中写出了战争遥遥无期,家人等不回的悲凉;以及“龙城飞将”的故事背后,“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种捍卫疆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课堂时间:40分

3、钟教学预设:一、 诵题引诗1. 今天跟老师一起学习一首新诗,读课题“出塞”。2. “塞”在这里读s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3.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与什么有关?(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总结:所以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4. 出是入生字,塞是仄声,谁再来读读诗题?5. 你从两个仄声中体会到了什么?(战争的激烈;战士去边塞时斗志昂扬)6. 古诗言简意赅,往往声韵中也蕴含了真情实意。二、 诵诗明意第一阶段:朗读古诗,读正字音1出示出塞。出 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自己先读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2朗读反馈。(1)谁来试一试?(

4、指名1人读整首诗。)重点指导:教:jio 是“让”、“使”的意思。(2)还有谁想读?评价:真了不起,字音不仅读正确,朗读也很流利。(3)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第二阶段:诵读古诗,理解诗意1.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人们的情都在字里行间的平仄音韵中。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吟诵的要求,(出示: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第一声、第二声) 平声(我们用符号)仄声(第三声、第四声、入声) 仄声(|)入声()师:这首诗中的入声字有:月、不,入声字,要读得短促。师:吟诵时,我们依字行腔不变调,注意:平长仄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第二、四、六的字如果是平声,吟诵时是长平。现在,我们一起给这首诗加

5、上吟诵符。(出示:依字行腔不变调 平长仄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师吟诵范示。2现在自己先试试。(指名诵读,男生诵读,女生诵读,全班诵读。)3. 在我们反反复复诵读这首诗的过程中,你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吗?相机指导:秦时明月汉时关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关”是一个长平,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只要。龙城飞将:龙城是匈奴人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的神圣场所。卫青第一次出塞便直捣龙城,将其付

6、之一炬,在心理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这里指的就是善战的名将。不教胡马度阴山教:让、使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整首诗翻译: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还没有归来。倘若卫青和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第三阶段:吟唱古诗,感悟诗情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他一生颠沛流离,屡次遭贬,因此这首诗也写出了他对朝廷久不能平边患的不满和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同时也赞扬了戍边战士英勇无畏的精

7、神,饱含浓浓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播放徐建顺的吟诵)2.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明月”自古明月代表思念,李白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人未还师:这“未还之人”是谁?(戍边的战士)师:一起诵读这三个字,你体会到什么?(“还”是长平,说出了他们的家人在漫漫无期的等待,心急如焚。)师: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

8、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3)长征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结合这段资料,再轻轻地诵读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悲凉)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

9、句。让我们齐唱(第一联)。3. 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范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体会到了什么?(诗句中戍边战士自豪感和自信心)板书:豪迈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押韵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爱国者的最强音。再看这首诗,压的是哪个韵?(指出押韵字:关、还、山)这首压的是“删an”韵,由开口又逐渐收拢的一个音,所以这个韵的感觉比较悠远而又含蓄婉转之意,表现出悲凉中带着豪迈之

10、意。让我们一齐吟唱全诗。三、 拓展吟诵1.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千百年来,多少人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多少家庭因为战争妻离子散。王昌龄还有一组从军行,诉不尽的征战苦,流不尽的相思泪。引读从军行五首。2.不仅是王昌龄,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也看到常年戍边带给人们的苦痛,引读“黄河远上白云间”;所以,当恶战在即,将士们斟满了“葡萄美酒夜光杯”3.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课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吟一吟,体会边塞诗诉说的故事与情感。 4.下课!板书设计:出 塞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低) 万里长征人未还。 悲凉但使龙城飞将在,(高) 不教胡马度阴山。 豪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