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667890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 发表日期:2012年2月2日 出处:原创 作者: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本页面已被访问 139 次 重庆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称之为企鹅经典的丛书。这套书,是其与企鹅集团共同打造的品牌。众所周知,企鹅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商之一,60多年来,企鹅经典一直都是英语世界经典出版领域的领袖,企鹅品牌更是现代出版领域的标志性品牌。重庆出版社与企鹅的合作,显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此次面世的企鹅经典丛书,共有30本。其中,不乏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字: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卢梭的忏悔录,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与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些经典作品,曾经在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

2、代文学青年,在晦暗的岁月里,有多少作品成就了那些有志的青年人。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用目光抚摸这些经典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无疑是一个个崭新的老友。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今天想来,不外乎以下几个理由:其一,经典质量高,相对于快餐文字而言,阅读经典不仅仅可以产生更多的阅读快感,尤其可以增长见识;其二,经典在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活中运用得最多,读经典本身意味着掌握了更为有效的交际工具;其三,对于正在求学的人而言,考试的题目往往要触及经典。对于写作的人而言,读经典则意味着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日本作家小泉八云说:“不要买那只读一遍不能使人重读的书。”他又说,“与其读一百部好书,不如将五十部重读一遍。”好书,是需要

3、反复阅读的。毫无疑问,当我们在书店里随手拿起一本新推出的书,那手头的东西显然还不是经典。经典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不约而同地反复阅读同一本书,这本书因此得以刻进更多人的脑海里。这样,一本新的经典就诞生了。读书当读经典,读经典犹如与大师对话。卡尔维诺、列夫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马克吐温、马尔克斯这些人在书桌上排成队,他们有些头角峥嵘,有些面目慈祥,有些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些人却仅仅设置思考的路障,留给你足够的空间去思索,去探险。当帕斯卡尔告诉你“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当雨果向你展示铁面人残酷的微笑,人生,或者超越人生的话题和思索,往往就此展开。至于那书桌上的一本本书,多像级级通往光明之

4、路的台阶。而经典的阅读,也就此展开。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重庆出版社操作的这套“企鹅经典”,是有一定的指向意义的。长期以来,国内吃世界文学作品翻译这碗饭的,人文、译林与译文出版社都做出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如何打破原有的秩序,从而获得一定的份额,这是每个出版社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套“企鹅经典”的问世,显然也有互补的意义存在:在经典作品出版方面,企鹅集团中的企鹅经典策划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面前的这套“企鹅经典”,本身也是翻译出版领域的一次强强联合:用企鹅品牌保证版本的纯洁性和高质量,用重庆出版社的国内影响全面推进这种合作。 因为现在不少人都主张重读经典。我自然也是赞成的。这

5、就产生了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读什么?第三,怎样读?在这里,我想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那么,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因为先秦

6、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知道,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叫“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命题。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标志。比方说,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有孔子、老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轴心

7、时代的思想家许多都是同代人。其中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份比较麻烦,全世界有60种说法。按照中国学者的研究结论,他应该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活了80岁。这样,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就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则与墨子(约前468前376)同时,柏拉图(前427前347)可能与老子(不详)同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则与孟子(约前372前289)、庄子(约前369前286)同时。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很有意思?这样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会集中出现在历史的同一时期(公元前63世纪)、地球的同一纬度(北纬30度上下),这是一个谜。它也许只能用

8、马克思的说法来解释,即那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之“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更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远隔千山万水,但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却有很多相通之处,那就是对人与人类社会的“理性态度”和“终极关怀”。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样才能幸福;社会,究竟怎样才能和谐。正是这些思考,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文化,而且达数千年之久。这样的思考,我们怎能不知道,不了解?或许有人会问:那么久远的思想,现在还管用吗?管用!实际上,这些思想家和先驱者的思想,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思想家思考的,是一些永远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

9、是永恒。这些问题,尽管哲学家们做过无数次回答,有过许多的结论,它们却仍然是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这些问题不是关于物的,而是关于人的。只要人是一个问题,它们就永远成问题。第二,这些问题也不仅仅属于某某“学”,或者某某“家”。它们属于全人类,属于每个人。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些问题,也都会思考这些问题,还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样,它们就永远是问题。于是,当我们为这些问题所困惑时,我们就会想到那些先哲,想到那些经典,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思考怎样回答的。这便正是哲学和经典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阅读经典,阅读先秦诸子,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获得智慧。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同时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读什

10、么。读什么呢?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那么,我们能够从先秦诸子当中,读出什么人生智慧?这就只能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了。由于先秦诸子博大精深,我们能够贡献的,不过是自己的一孔之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心得,引起大家的兴趣,并提供一些参考。至于我自己的体会,我想概括为这样几句话: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

11、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形式超过内容的时代;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挤在一起的时代;或者换一个说法,可以说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脱节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也可以说由于工作太忙,腾不出读书的时

12、间;还由于诱惑太多,其他方面已占满了自己的精神空间,不愿意再把时间花费在读书上。尤其电视的影响力大得不得了,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何必还来读书呢?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说现代化,欧洲、北美总比我们更现代化得多吧?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是良好的读书风气。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我们相反,只说闲话,连闲书也不看。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

13、多了。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也染上了肤浅、浮泛的学风。人文科学已大大贬值。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问题是怎样培育读书风气?首先是社会应有所提倡。但比提倡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形成普遍重视学问、重视读书人的风气。如果读书人受不到重视,提倡读书就少有效果了。我们所以长期未能形成读书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太低,以至于极端的竟有臭老九之称。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士、农、工、商,士居四民之首。近百年不断激进地反传统的结果,知识分子的价值被严重弱化。特别在今天,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地位,正在直

14、接受两种势力的挑战:一是官本位的挑战,一是社会普遍商业化的挑战。大学、研究机构的建制也套行政级别,教授、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竟然与行政挂钩,这是官本位挑战读书人社会地位的显例。至于全社会商品化的挑战,更是不言而喻的了。官、商对知识分子成钳制、挤压之势,读书人的无力与无奈,随时随处可见。这种社会的与文化的结构,要想造成普遍的读书风气,不用说自是困难重重。所以,我认为要培育读书风气,前提是要造成全社会普遍重视读书人的风气,使大家都能够珍惜文化、重视学问、尊礼大儒。或者换一个说法,最主要是社会各阶层的官员、国家的指导者,应该有读书的习惯,懂得读书人的价值,奖励读书,优礼读书人。如做到这一层,全社会普

15、遍读书风气的形成必将指日可待。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难的是要有读书的意愿,如果有了读书的意愿,读什么书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简单地说,读总比不读好,也就是古人说的开卷有益。当然认真地说起来,选择什么书来读,也不是毫无讲究。各个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肯定首先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就社会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我是说如果有可能这样做的话,比如掌握相关的语言工具,能够直接读原著,或者阅读翻译文本。不过我这里讲的经典阅读,着重点在中国自己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文方面。我们是世界上主要的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发祥早、文化典籍多,人文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不乏典范之作。汗牛充栋这句成语,如果用来形容中国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