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649942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大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的提出近年来,*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综治优秀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 *市的发展思路是,“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新*,把*打造成三楠第一靓丽名城、中部地区生态名城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2008年*市委制定的“三三”战略的科学发展构想,燃起了*未来5年,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之火。*的经济掀开了新篇,“西洽会”、“沪洽会”、“港洽会”、“中博会”跨出山,走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整体走强,一路高歌。未来的*将建设成为实力*、魅力*、和谐*。在这种

2、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市新闻宣传的水平,充分展示*市城市魅力,促进城市向更高水平发展已显得非常重要。但*市现有的新闻办公设施已显得陈旧落后,与*市作为“魅力城市”的风格不协调,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对新闻宣传的要求。因此提出*市新闻大楼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实用价值的精品建筑。1.2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市新闻大楼2、建设性质:新建3、建设单位:*市日报社、*市广电局4、建设地址:东至屈家庄用地,南至屈家庄用地,西至西一环路,北至如茵西街。 5、项目总用地面积:87.19亩 1.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1、 编制依据(1)新建*市新闻大楼项目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2)建设部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试行办法;(3)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4)*市新闻大楼项目建议书;(5)*市新闻大楼建设项目规划图;(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改委);(7)现行的行业政策、规定、法律法规、设计标准;(8)其它相关资料。2、 研究范围该项目位于*市一类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段潜在价值大。因此,项目选择在本地区建设高层建筑方案,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受项目承办单位委托,参与本可研编制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在项目承办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具体研究范围如下: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目标及主要

4、内容; 建设规模的确定; 工程建设方案的确定;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可研究报告编制原则(1)项目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配套、兼顾发展的原则。(2)受建设场地相对固定的制约和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本项目要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洁、端庄、大方。(3)方案设计本着功能合理、变通性强、包容和开放性明显的建筑特点:安全、可行、经济的结构特点,技术先进,运行可靠、节能环保的设备特点进行创作,并在创作中始终贯彻安全、卫生、公益和环保的原则。(4)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环保、消防等规定、标准和规范。1.4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规模1、 建设规模拟在*市如茵西街南侧新建市新闻大楼,总建筑面积

5、约为48000平方米。2、 建设内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闻大楼主楼(广电大厦、报业大厦)、裙楼、停车场及配套设施。1.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 总投资项目总投资14977万元。其中:工程费12820万元建设工程其他费用1047.3万元预备费1109.38万元2、 资金筹措本项目需筹措资金14866万元,全部由*市财政拨款解决。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项目总用地面积亩87.192总建筑面积m2480003建筑总高度m92.94建筑物占地面积m27851其中主楼m21295 裙楼m265565容积率1.08含旧建筑6建筑密度%13.57绿化率36%8项目

6、总投资万元148669停车位辆2001.7研究结论(1)该项目的建设适应我国传播事业的发展要求,对完善*市宣传体系,加强政府舆论导向职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作用。(2)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现代化的一流水平的新闻大厦,彻底改变*市现有新闻机构业务办公规模不足,硬件设施落后,严重影响整个信息传播产业发展的现状。(3)本项目已作了大量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建设无论从选址、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上,还是客观需要上,都是十分必要的。综上所述,该项目从社会需要、技术条件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具有广阔前景,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要求,建设条件已具备,建设规模合理,建筑标准适当,具有显

7、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认为本项目是必要可行的,建议尽快组织实施。第二章 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及必要性*市新闻大楼建设项目由*市委宣传部提出,包括*市广电大厦和*市报业大厦两大部分,由*市广播电视局和*日报社使用。2.1*市概况*市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国内陆陇海兰新铁路中段北侧,能源重化工基地东南部。全市辖两区一市十县,土地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总人口326万人,距楠娜223km,是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品集散中心,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中等综合性工业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峰峦叠嶂,群山拱翠,山河壮美全市有大量不同时代的历史古迹文化和古建筑艺术珍品。壮丽的山川和悠久的历

8、史,淳朴的民风和光荣的传统,构成了*市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弘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如茵精神,坚持“创环境、调结构、全面建小康”的总体工作思路,形成群体优势,奠定*新型工业和全面建小康的产业基础,从而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整体推进。从2005年开始,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9.5%、11.6%、14.8%和15%,绝对额由163亿元增加到318.47亿元,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973元提高到200

9、9年的9928元;*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近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实施“新百强”发展战略,力求经济、环境、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2.2项目背景当今世界是信息传播、沟通、交流的世界。随着全球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人们日益重视信息传播活动并关注信息。中国的新闻、传播、出版事业遵循“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和出版事业飞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国拥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000多种,公开发行的期刊近8000种,出版社500多家,每年出书10万多种。现有音像出版单位

10、300余家,每年发行音像制品近2亿盘。现有广播电台1200多个,电视台近千家。目前的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6.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达3亿多台。报刊、广播、电视已经日益成为城乡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多媒体、光缆传输、卫星通讯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传播、出版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中国新闻传播和出版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的电视信号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走向世界,先后开始向亚洲、独联体、东欧、北非、大洋洲和北美洲传送和播出节目,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用社会主义思想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重要阵地。新闻以事实为基础,以报导事实和评价事实为主要

11、手段。新闻事业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它以反映生活在时间上的迅速性和空间上的广阔性为优势,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是在舆论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各种信息,参与对国家事务和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对国家机关和各级干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发表各种意见,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中逐渐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观念和错误思想,在人民内部进行自我教育。新闻宣传要加强热点问题的引导和舆论监督,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党和

12、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这一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要求做到新闻的客观性、准确性与党性原则的高度统一。国家高度重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对新闻传播媒体的管理中,强调中央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统一领导;强调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 中国的出版业在出版规模和品种上位居世界前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出版业中的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范围不断扩大。在新的形势下要着力提高出版物质量,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优秀文化成果,重

13、视出版传统文化精品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其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受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因素的制约,科技革命对新闻事业发展具有多重重要影响,而且影响越来越明显和直接。纵观近代三次科技革命的过程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科技革命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播手段、传播模式、事业性质和组织形式四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在影响传媒的多种因素中的地位大为提升。2.3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1、现有业务办公用房已不能满足现代传播事业的发展的需要。*市

14、广播电视局包括四个电视频道、两个广播频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中心、节目报社、电视剧中心、农村广播电视传输中心等十三个单位,600余名职工,办公用房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现办公楼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95年增加到五层。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目前人员是原来的20倍,节目总量是原来的400倍,办公、编辑、技术、演播等工作场所十分拥挤紧张,技术用房很不规范,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在全省各市广播电视系统中该市是唯一一家条件比较差的市级电视台。*日报社包括两报三刊、一个印刷厂、一个发行部、两个广告中心、一个广告公司,400余名职工,办公用房面积3500平方米。目前,*日报社的采编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

15、由编辑、记者手工完成的传统作法水平上。新华社的文字和图片稿,通过卫星接收、传真等方式接收后,由打印机打印输出;选稿、编辑、签发等工作都在纸介质上完成,定稿后在照排机房重新录入,并完成组版,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重复工作量大,更严重的是采编过程权限管理不严格、不科学,责任不易分清,容易出现甚至丢失稿件。这与信息时代的要求极不适应,特别是在信息产业中,这一与时代滞后的矛盾越发显得和突出。因此必须努力实施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闻工作手段,以使*日报社及其子报的编排出版与时代同步,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其窗口作用。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地市党报都建起了报业大厦,作为中共*市委机关的重要新闻机构,*日报社的办公场所拥挤、设备陈旧、印刷发行及经营条件十分落后,仍然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市新闻大楼的建成使用,将彻底改善*市新闻工作者的业务办公及学习条件,也为报社采编、组稿、制版、印刷等先进设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场所。2、是新闻综合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