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6647291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阅读教学片断的随想 刘孟辉一、教学片断产生四月份是我们学校“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活动月,按照学校的安排,自然要讲公开了。我选择的课题是第十册课本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二、教学片断提出的背景及思考1、教学片断提出的背景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我归纳为“五多”:一是喧宾夺主,主体作用的学生靠边,主导作用的教师作繁琐的分析多,且美其名曰“精讲”;二是学生丢掉课本,本末倒置,课堂上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画面多,且美其名曰“教学手段新”;三是无效的小组讨论多,书不读,老师预设两个问题,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且美其名曰“教学方法新”;四是教师频繁抛出的问题多,学生脱离文本

2、,冥思苦想,且美其名曰“启迪思维新”;五是现有文本资源(文本不读,单元导读、阅读提示不学,资料袋、课后思考题、文本插图不开发),盲目的标新立异,以课外技巧训练替代阅读多,且美其名曰“拓展延伸,讲练结合”。2、由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诱发的思考当然,我在这儿,丝毫不存在标榜自己,去妄自菲薄这些教法是错误的,只是觉得我们有些教师用在不是火候,或者说用过了火。药方子没错,只是忽视了“患者”自身情况,补药反成了泻药。君不见“五多”泛滥,引发了啼笑皆非的教学效果:一是教师自认为精彩纷呈的剖析,竞得不到学生阵阵喝彩,竞得不到哪怕是一两下掌声,台上教师口若悬河、汗出如浆,台下学生搞小动作、开小差,或成了木偶。教

3、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二是教师苦心经营的问题(原本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手段)竟让自己的学生要么哑口无言,要么答非所问;三是课前预设的分组讨论,只有那么几个优生叽叽喳喳,煞是热闹,仔细一看,认真一听,扪心一问,竟令人目瞪口呆,分明是在作秀:所谓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竟是一两个优生在背老师事前提供标准答案,绝大多数学生是随声附和,是旁观者,是看热闹的看客;四是阅读课堂上很难听见琅琅的读书声,很难听到学生真真切切的纷纷议论声。到底是谁的错?曾听一位教了三十多年的语文的教师自我解嘲:现在的语文教学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很难听见真切的东西;还听一位老师委屈的抱怨:我注重了读呀,可现在的孩子

4、,不会读书。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读,还是我们的老师不会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何借我语文老师一双慧眼,让教师把语文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把语文学得轻轻松松、真真切切?什么时候,掀起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盖头来,让阅读教学返璞归真?三、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设计的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以“亲人”文眼为激趣切入点,努力构建开放的以生为本课堂格局;紧扣学科特点、课型特点,以读为本,以单元主题“感动”为情感线索,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悟、去升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情感。以达到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一

5、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扣文眼“亲人”,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四、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流程描述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单元课文。首先同学们浏览一下单元导读,找一找、划一划本单元主题是什么?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什么?由哪几篇课文组成? (学生按要求自学文本资料,自主的获取信息,师板书课文题目)师:谁愿意读一读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题目?(一学生读,但读得干巴巴的,平铺直叙,无情感)师:年过月尽了,亲人又得远出打工了,当你亲人所乘坐的车即将启动时,带着你的情感,再读题目。(一学

6、生举手,她做了个“再见”动作,注意力集中读题目。)师:不错!这位同学孝敬父母,你你能说说当时的内心感受吗?(问题触动许多同学内心深处的回忆,争先恐后举手)生1:很难过。生2:舍不得,好留恋春节期间和我在一起的日子。(眼泪在眼珠打转)生3: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生4:(眼泪夺眶而出,声音哽咽,几乎哭腔答非所问读题目)师:大家感动了,带着对亲人留恋、思念、依依不舍,再次齐读课文题目。(不用豪言壮语,紧扣文眼“亲人”,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发学生积累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体验到了阅读快乐,掌握了阅读技巧。学生读“再见了”时缓慢而深情,很有难舍难分、依依惜别感觉,“亲人”重度,读出感激之情,这是我惊

7、喜地发现。)师:我们学习课文吧。哪三位同学愿意读课文1、2、3自然段?(生争先恐后,人人想试)师:别忘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笔划一划课文中志愿军战士分别同谁道别?找一找课文插图中的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生甲、乙、丙分别读课文1、2、3自然段,鉴于学生人人想读,4、5、6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后学生自划,自找)师:交流交流初读的收获吧!生1:我是从“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了”、“大嫂,请回去吧”三句体会到课文中分别写了志愿军战士分别同老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作者选取了老、中、轻,她们代表了朝鲜人民。生2:我:从“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了”、“大嫂,

8、请回去吧”这三句体会到送别地点是在路上,而从“列车啊,轻慢一点开”体会到送别地点是在火车站。因此,文章按送别的地点不同,1、2、3自然段为文章第一段,讲送别路上的情景。4、5、6自然段为文章第二段,地点是在火车站,写列车开动时依依惜别的情景。生3:课文通过志愿军战士分别与朝鲜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依惜别情景描写,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教学中,摒弃了课文繁琐分析,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为学生提供了浏览、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平台,一是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达到了初读整体感知文本目的;二是调动了学生生活体验,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初读,基本上整体感知课本内容,同

9、时,对“亲人”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同学们查一下工具书,什么样的人,我们称为“亲人”?生1: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哥哥、姐姐、妹妹、弟弟都可以称为“亲人”。生2:有血缘关系的人称为“亲人”。生3: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虽然没有血缘关系,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我星期天在中央电视台看了一个反映抗美援朝专题片,我还知道抗美援朝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高瞻远瞩、看准国际形势、运筹帷幄进行一场正义战争。生4:(急匆匆):老师,我根据你布置作业,去采访过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我村有3位志愿军战士还健在,他们正颐养天年呢:每月有津贴,每年有一次疗养,每年组织了一次旅游。(生呈欣喜若狂状)师:课外采访志

10、愿军老战士,把你的精彩采访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也来分享你的快乐。生4:我采访的是我村五组熊青云老爷爷,他当时正读高中,学校组织志愿军到朝鲜作战,他自愿报了名,戴上大红花,于1950年2月24日,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学生竟唱起了歌曲)他当时分在34军,整个作战兵团属十三兵团,彭德怀任总指挥。熊爷爷参加了无以数计的战斗,脚上还光荣负了伤,留有疤痕。残酷的战斗没让熊爷爷流泪,有一次,熊爷爷看见三位朝鲜大嫂为了送豆腐给志愿军战士吃而被外国的汽油弹炸死,他难过极了,他说他那一天把泪流干了,把对亲人的爱变作了对侵略者的恨。熊爷爷于1958年撤离朝鲜回国的,他们是最

11、后一批撤离的志愿军。(按常理,我应该打住学生,但我没有这样做,我面对的是一位七十多岁老志愿军战士一份几十年的亲情,我面对的是我的学生一次终生难忘采访,我面对的是我班齐刷刷60双真诚的眼睛。我告诫自己:没有比这更动人的时代背景介绍,没有更多抗美援朝历史意义告白。)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学到了许多语文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篇课文老师教了不下二十次,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些感人的故事。在生活中学语文,这也是读书。同学们,拿起手中沉重的笔,结合刚才同学的介绍,把你的心放到文章中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别忘了,把你认为你最感动的地方画一画,把你此时感受在书上写一写,也可以与同学交流交流。(生自读自悟课

12、文。)五、教学反思反思之一: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有序、健康进行瓶颈。学生不会读书,更多责任在于教师。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指出:“阅读教学是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互动的对话的过程。”我们曾经一直在精讲,一直在埋怨自己的学生:基础太差,太不会读书,太不会思考问题;我们一直在炮制问题,一直在放让自己的学生眼花缭乱视频。我们可曾想过:课堂的主人到底是主导作用我们,还是主体作用的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沉默的第三者-自己的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阅读教学实践?成了第三者的学生没有读书兴趣,没有时间去读书,不会读书方法,没有时间、空间去思考问题,不能与文本感情产生共鸣,哪里还对读书有浓厚兴趣?我们说:兴趣是最好

13、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本问题有了浓厚兴趣,才会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我们的学生每天无奈地面对自己毫无兴趣东西,承受“分数低了,老师要批评,同学要嘲笑,家长要训斥”心理负荷,这样一想: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毅力,相反,我们的学生有着顽强的毅力。反思之二: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得怎么上。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最近有幸读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其中质疑公开课一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李老师说学生读书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读出自己,二是要读出问题。我说这里的“读”应该是熟读文本,只有把文本读得滚瓜烂熟,学生学语文、写习作才能

14、得心应手。当然,我这里强调的“读”,不是泛读,也不是毫无目的的读,应该是苏轼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应该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应循序渐进。我们三里畈镇归纳“三步走”,效果良好:初读文本,抓文眼,重激趣,整体感知文本;精读文本,抓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感悟文本;品读文本,加强个性化朗读指导,让学生品读文本,揣摩学法,二度开发文本,升华情感。我们的教师喜欢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时代背景,结果会给学生浮光掠影感。我在这节课前,布置学生采访志愿军战士,用身边的人,用亲耳听来的事,对抗美援朝意义,对“亲人”“理解”,对文本中选的三个典型事例朗读,我说一百遍也没有学生感受真切。我们

15、教师总在苦于经营问题,频繁炮制问题,结果吃好不讨好,拼命的组织作秀,学生课文没读熟,对文本不能产生情感共鸣,于是教师不分讲读与自读,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问题,画蛇添足地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只能是越俎代疱,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了,教师顾虑又来了:领导要调考,家长要分数。教师自然要喧宾夺主,教师的讲解自然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阅读的主权被剥夺了,学生自然就没时间读书了。如此循环,课堂上自然很难听得到琅琅读书声,教学目的顺理成章的演变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成了被赶上架的鸭子、知识的容器。这,也许是教师俨然成为课堂主人、教师包办课堂的真正原因。六、后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6、面对纷扰莫测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曾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面对困扰,我们曾有所困惑,有所疑虑,有所徘徊;但我们只要真诚反思,思想上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知识、智慧就会借我们一双慧眼,我们就会把这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我们会有所收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会选准“阅读教学最基本方法是阅读,最好的方法也是阅读”教学方法,你的阅读课堂会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个性特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不会是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牺牲品,也不会是一句时髦流行词。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不是一阵风,也不是教育局领导临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