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6644610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 农业的起源(1) 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2) 特征: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二、 生产工具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用途时代主要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生产模式农耕工具商周以前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刀耕火种原始粗放商周时期以耒耜为主,出现少量青铜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汉代犁壁,牛耕推广;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唐代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的定型)灌溉工具东汉翻车(人

2、力)筒车(水力)隋唐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 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 上古时代:大禹治水。(2) 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3) 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 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

3、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

4、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小农经济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3.小农经济的影响:(1)有利: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农民勉强能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

5、积极性。(2)不利: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小农经济始终保持简单的在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3)地位: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统治者的过渡压榨容易破产。五、中国古代早期农业的特点(1)经济构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生产技术: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

6、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 土地制度演变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2. 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井田制(1) 出现:商周时期,西周盛行;性质: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 内容:“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全。(3) 瓦解(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公田被抛荒。社会动荡。战争的原因,投入公田的劳动力减少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如: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初税亩、相地而衰征等。二、 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

7、制1.出现:战国以后。 形式: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土地2.地主私有土地:(1)来源:战国公田转化;军功受赐;买卖;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后来土地兼并盛行。地主:世袭地主;官僚地主;商人地主;豪强地主3.土地兼并:汉代出现。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严重。危害: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日趋普遍化。注意:为限制土地兼并出现过均田令三、 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化(1) 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人耕种,以收取地租。(2) 发展历程:生产战国;发展汉代租佃关系比较普遍;普及宋代日益普遍化;深化明清进一步发展。

8、(3) 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直接原因土地兼并。(4) 影响: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主剥削。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 各经济区的基本情况经济名称经济发展情况特点山东自然条件优越,传统农业区、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增强,长期居于重心地位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山西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分塞外、塞内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1) 原因:天、官、军、钱、愚(2) 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时间两晋之际唐

9、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原因(背景)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安史之乱后使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靖康之变影响中原人口的纷纷南迁,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文化的融合注:三次南迁的共同特点:第一,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或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第二,都对江南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三,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生存环境恶劣。三、 经济重心的南移1. 原因:(1) 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 自然条件优越,开

10、发相对较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4) 南方统治者为增强自己的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5)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2.经过:(1)初步开发时间:孙吴、东晋、南朝。表现: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出现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2)开始超过北方:中唐以后。表现:农工商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局面的完全的确立:南宋。 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3.影响:(1)中国经济布局趋于合理平衡,南北经济差距日益缩小,经济联系不断加强。(2)经济重心南移使南方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比重发生变化。(3)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教

11、育不断发展,江浙地区人才密布。(4)重心的南移,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得到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6)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突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性。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 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至春秋末期。代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2) 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规模大,制造业工艺相当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西周时期,青铜产品趋向生

12、活化,日常器具增加,使用广泛。(3)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情况春秋汉代南北朝块炼铁 生铁,即铸铁块炼钢 炒钢铸铁脱碳钢 灌钢法8001000度11501300度将块炼铁反复加热锻打,挤出杂质,并与炭火接触中增碳变硬。生铁加热,撒入矿石粉,不断搅拌,降低含碳量以使之接近钢或熟铁。优点是:工序简单、质量高。将铸铁(生铁)件退火脱碳而成为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冶炼技术。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该法制钢硬度高、性能好,是古代最先进的技术。海绵状固体液态杂质多,含炭量低,质软,只能锻打。杂质少,质地脆硬,可浇铸成型。注:冶铁燃料:汉代开始使用煤冶铁,北宋时已相当普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

13、煤的国家。焦炭南宋末年开始用来冶铁,明朝流行开来。二、 棉、丝织业的发展(1) 丝织业:上古时代学会养蚕缫丝。 西周以后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斜纹提花)。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 唐代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风行开来(2) 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元代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代以后取代了丝、麻、毛。注:思考棉布取代丝织品成为主要布料的原因?三、 从烧陶到制瓷(1) 陶和瓷的区别:见书本17页。(2) 我国古代从烧陶到瓷所取得的成就时期主要成就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有彩陶、黑陶、白陶等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宋朝出

14、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磁窑,景德镇成为瓷都元朝出现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创造出更多的制瓷工艺,如粉彩等,瓷器与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四、 官私手工业的消长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作用家庭手工业个体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普通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能够稳定小农经济,明中叶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官营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产品由政府指定和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明代以前占主导地位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有利于手工业技艺水平的提高。但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私营手工业唐代以前是家庭小作坊,此后逐渐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从事商品生产,生产范围日益扩大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进步,对工匠的控制相对放松,促进工艺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后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新的剥削关系产生。1. 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主要原因(l)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2. 中国古代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