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以“文”味.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6612551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还语文课以“文”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还语文课以“文”味.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还语文课以“文”味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语文课必须有“文”味,这是毋庸置疑的。何谓语文的“文”味,我认为应是师生双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对文本进行感受、体验、理解、想象,在获得文本的精神和言语智慧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情味。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训练成了机械操作,思想教育成了道德说教。没有“文”味滋润的语文课堂令人疲乏、生厌,语文教育又怎能促使学生成人、成才呢?语文课要上得有“文”味,我认为必须有以下四种“文”味。一、设置趣点,披趣入文,让学生感受到兴味盎然教科书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涉及的内容广泛,蕴藏的内涵丰富。每当新书发下来时,学生最先翻看的

2、必是语文书,其情状迫不及待,究其原因,是课文有“趣”。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趣点”,引导学生“披趣入文”,从而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找趣点。有些课文,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其“趣”处所在,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有关小艇样子的描写,可爱的草塘中“我”在水泡子里逮鱼的情景,暮江吟一诗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妙景象。这些“趣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应让学生在趣味享受中开启思维,积极表达。在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中找趣点。有些课文的趣点不在文内而在文外。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备教学时所需。如教学赠汪伦一诗,可

3、以向学生讲解有关这首诗的传说;军神一课,刘伯承受伤的经过及古代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可用作学习这篇课文的趣点。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也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了催化作用。教学手段力求有趣。对难以找到趣点的课文,可在教学方法上设趣,激发学生主动求索。如清平乐村居一课,在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的活动画出来,再讲给大家听。将语文学习与美术学科整合起来,通过画、说,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设趣,“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展现了语文学科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把语文课上得兴味盎然。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有滋有味教科书中有很多选文充满激情、真情。教学这

4、些课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起感染作用。因此,要激发情感,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教师应以课文的“情”为基调,以自身真挚的情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情”。我认为创设情境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动”“静”适宜。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课堂上让学生的肢体适度地“动”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求学生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我则扮成电视评论员对观众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看了这出小话剧后的感想,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增强做人的责任感。而当

5、学生的情感已得到激发时,我则用一些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的手段使情感升华。如草原一课,学生通过看图、美读、联系生活实际,领略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此时,我让学生自写自吟小诗,抒发对草原的赞颂之情。虽然一首首小诗还显稚嫩,但仿佛让人触摸到一颗颗陶醉于其中的心。有“声”有“色”。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动作,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能使学生和文本及文本的作者产生情感的碰撞;或如泣如诉、或慷慨激昂的音乐,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这两种诉诸人听觉的艺术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应广为运用,如能将二者巧妙结合,则能迸发激情,震撼心灵。小学生“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

6、色彩、色调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因此应适当地以实物、图画、动画形式展现课文内容,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如花瓣飘香一课,可以捧出一盆红艳艳的月季花,让学生看、闻、摸,感知文中小女孩对妈妈的真情;秋姑娘的信一课,以身穿金衣的秋姑娘越过高山,飞过大海,来到我们身边的动画形式让学生进入秋高气爽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显得丰富多彩而又韵味独特,犹如一曲“文”味浓郁的优美乐章。三、引发辩论,激活思维,让学生领悟到意味深长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

7、部文学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些还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辩论,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启迪,求得真知。辩题的答案有时指向唯一。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在谜底揭开后,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有人这样评价雪松:面对大风雪,雪松只是一个劲地弯曲,这是在向风雪低头,它们是一群弱者。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学生在仔细朗读第二自然段后,从松树是“智者”和“强者”两方面对这种看法进行了反驳。这种辩论,升华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有些辩题,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鼓励多角度的、有创意的

8、见解。如教学蒲公英,可以设问:三颗种子,你喜欢哪一颗,为什么?有位学生却出人意料地说他喜欢去沙漠和湖泊安家的种子,因为他们宁愿死也要去试一试。这两颗种子死得有无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白白送死,因为太阳公公事前已告诫过了;一种认为这两颗种子为追求自己的目标亲自去尝试,以生命的代价告诉别的种子这地方不能生活,虽然失败了,却死得值!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还举出了探险家余纯顺的事例加以说明。显然第二种观点与教参上的说法是格格不入的,但在呼唤开拓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允许它的存在?这种辩论,帮助文章生成新的主题,体现了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性。

9、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读书,深入地思考,积极地表达,领悟到文章的意味是深长的,需好好品味。辩论,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语文课的“文”味也就显现了出来。四、引导欣赏,加强阅读,使学生品尝到香醇书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突出语文课“文”味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欣赏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我常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欣赏。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学生被危难中父子间相互信任、骨肉相连的真情深深震撼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

10、学生阅读冰心的散文往事,文中作者直抒胸臆的一段话“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让学生感触颇深,从平凡小事中透露出的真挚母女情同样深深感染了学生。教学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诗时,我用李贺马诗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与之作对比欣赏,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诗都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都运用得贴切、自然,栩栩如生。一经对比,学生兴致很高,领悟很快,印象很深,感觉到香醇的书味挥之不去。一位文学家说过:“欣赏,是对美好事物的享受,是对其中趣味的领略。”在语文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潜心阅读,真心感受,细心体味,悉心探究,使学生视阅读为一种充满乐趣、情趣的享受,语文课也就真正进入了“文”味浓郁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