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的观察分析.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6608467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的观察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的观察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的观察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的观察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的观察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的观察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的观察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的观察分析烧伤病人需经历多次切痂和植皮手术,本研究旨在观察并分析烧伤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情况。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入院的60例烧伤病人,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1758岁,体重4378kg,ASA III级;电击伤18例,火焰伤23例,化学伤12例,烫伤7例。选择同期入院的骨科创伤病人2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854岁,体重4581kg,ASA III级。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体重方面差异无显着性。方法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诱导:咪唑安定kg-1、舒芬太尼gkg-1、维库溴铵kg-1、

2、异丙酚kg-1,静脉注射。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异丙酚6 mgkg-1h-1 至术毕前停药,1%2%浓度异氟醚持续吸入术毕前30min停药,舒芬太尼于每次切痂或取皮时静脉追加1020g,肌松药给药时间根据神经刺激器监测结果,当肌颤搐高度恢复至对照值的25%时予维库溴铵kg-1静脉注入。将60例烧伤病人按III烧伤面积大小分为三组:I组(21例),III烧伤面积10%以下;II组(27例),III烧伤面积10%30%;III组(12例),III烧伤面积在30%以上。分别比较三组切痂术中肌松药的用量。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组内比较用方差分析。以为差异有显着性。2 结

3、果两组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比较见表1。表1 两组病人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注: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烧伤面积切痂术中用药量比较三组差异无显着性()。见表2。表2 不同烧伤面积病人切痂术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 3 讨论 烧伤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对药效和药代动力学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烧伤可使肌松药药效降低,有文献报道,烧伤后一周机体开始表现出对非去极化肌松药耐药,且可持续到烧伤愈合后18个月,当烧伤面积30%时,这种耐药性表现更加明显。也有文献认为当烧伤面积48%时,机体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敏感性下降,这种情况从伤后2周持续到伤后2年。本观察发现,烧伤病人在伤后第3天即可表现出对非去极化肌松药耐药,且这种耐药性

4、与烧伤面积大小无关。不同的烧伤面积其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差异无显着性,而且在伤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论是切痂手术还是植皮手术,其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均增大。Han等也报道烧伤病人麻醉诱导时,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时间延长,而且术中维持时间缩短。因此烧伤病人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明显增大。 烧伤病人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敏感性下降,这从药代动力学角度难以解释,因为当体内肌松作用消失时,烧伤病人血药浓度仍高于正常人的有效浓度,说明药效学作用发生变化,即药效曲线右移。Martyn等也证明烧伤后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以及术中肌松药的血药浓度将增加5倍。药效学认为,烧伤使局部和其他部位肌肉的乙酰胆碱受体数目上调,从而使机体对非

5、去极化肌松药耐药。 肌肉的每一次兴奋收缩都与神经肌接头处的结构密切相关。每个正常成熟的神经肌接头后膜约有四百万个乙酰胆碱受体,它由5个蛋白亚单位组成,排列成漏斗状的管形结构贯穿整个肌纤维膜。接头后膜受体新陈代谢迅速,其生存半衰期约810d,而烧伤后由于肌肉损伤、水肿、长期制动等原因导致神经对肌肉支配能力下降,而神经肌接头处失神经支配后,新合成的接头受体虽可插入接头后膜,但不像原来呈漏斗状,且半衰期缩短为23d,对去极化肌松药敏感,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敏感性下降5,因而烧伤病人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增大。 总之,烧伤后由于神经肌接头处的结构改变使乙酰胆碱受体的数目和质量都发生了改变,从而使烧伤病人对非去

6、极化肌松药耐药,这种耐药性从伤后第3天即可表现出来,且与烧伤面积大小无关。 【参考文献】 1 杨庆国. 重度烧伤麻醉进展. 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1999,20(3):149151. 2 李文硕, 张玉清,编. 烧伤麻醉学.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3 Han T, Kim H, Bae J, et al. Neuromuscular pharmacodynamics of rocuronium in patients with major burns. Anesth Analg,2004,99(2):386.4 Martyn J, Goldhil DR, Goudsouzian NG.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music relaxants in patients with burns.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1986,26(8):680.5 黄宇光, 罗爱伦. 21世纪医师丛书麻醉科分册.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