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6584910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逐层渗透 潜移默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宝鸡高新第一小学 刘权录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2、“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许多相关观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余力”,才是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

3、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下面,笔者浅谈

4、一下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析词品句渗透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即“文眼”,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就要抓住“笑”一词引导学生分析。“笑”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十次之多,孔乙己两次出场都是在笑中走来,又在笑声中走去,特别是第二次来酒店是在人们的笑声中坐着用“手”走出来的,这是多么令人同情而可怜的人物。文中却用“笑”来为他做背景,可见封建制度对人们毒害之深,当时的人们又是多么麻木。这样以笑写悲更见其悲。这样从“文眼”入手挖掘出社会根源,使学生认清封建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

5、更加热爱社会。 二、指导朗读渗透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教学苏姗安东尼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段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段是:“法庭斗争”的辩护词。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

6、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些话,结果学生也“喊道”“大声疾呼”慷慨陈词,振聋发聩。最后,教师又安排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这位女性大无畏的气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三、讨论争鸣渗透法。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如,上愚公移山一文,真可谓“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愚公行为的“智”与“愚”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愚公面对的是工程浩大的两座巨山,路途遥远、工具简陋、人手少、移山计划可能会中断”,认为搬家更明智。有的则认为愚公贵在有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所必须大力提倡和积极发扬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是“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从心里头说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不至于跟别人说长道短”。在这样的讨论争鸣中,学生拨云见日明白了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

8、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讨论争鸣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得到了升华,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又树立了学生的人生观,奏响了“文道合一”的乐章。 四、知识迁移渗透法。 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文本之意、教授之意与学生所悟之意有机地串联起来,用简洁的课堂语言让课堂气氛活泼生动,让学生融入情景,投入感情地展开思维,达到“形散”与“神不散”的和谐统一。如海燕一课,当教师在讲析“愁”和“烟”所牵连的情感关系时,首先让学生谈对“愁”和“烟”的印象。学生所谈都是很表象的直觉,教师巧妙地引导,导出了“魂牵梦绕”一词,紧接着启问:“愁”和“烟”这一特点与什么东西

9、相似?要求举出例句。学生思路一下打开了,有的答“麻”,如“剪不断,理还乱”;有的答“丝”,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再提示“水”,学生随即答出“抽刀断水水更流”。这时老师一收,问:作者身居海外,愁什么?如烟的思念是什么?学生豁然开朗:这是绵绵地思念故乡,思念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于是,一堂课就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迁移自然地达到对主题的理解,对学生的德育也水到渠成了。五、言行感染渗透法。 苏联教育名家加里宁说过:“学生们还处处模仿老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应处在最

10、严格监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播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满阳光,“正人者必先正己。”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了,他们并不是对教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而是特别注意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可以具体地告诉学生如何想问题、如何行动、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对待事业。教师正是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言传”,还表现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身教”。“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方式。所以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发出自内心的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这正如俄国教育者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象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