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赛丽的反思.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654258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尹赛丽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尹赛丽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尹赛丽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尹赛丽的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尹赛丽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尹赛丽的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扑克牌游戏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 尹赛丽数学在许多人眼中它是深奥的,抽象的,学起来既枯燥又难以理解。事实上,数学有其奇妙乐趣与魅力。下面我就借助趣味数学课玩扑克牌来给大家阐述一下数学的魅力。扑克牌,除了是人们用来游戏、娱乐的工具之外,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学具运用于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轻松、高效。一、 认识扑克牌,渗透分类集合思想。1、认识扑克牌。课堂上我让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幅扑克牌,让孩子观察扑克牌都有哪些花色?哪些数?分别有几张?一共有几张?我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学生很快的投入到了观察分类当中,在同学们的积极努力下,很快得到了结果,一幅扑

2、克牌一共有四种花色:黑桃、红桃、方片、梅花;有A、2、3J、Q、K共13个数,(在认数时老师进行了引导,在实际玩扑克牌时,A代表数字1,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并且每个数都出现了四次,是不同的花色,另外还有两张,分别是大王、小王;一共有54张牌。2、 渗透分类集合思想。我根据学生的展示,恰时进行引导,像刚才大家按扑克牌的颜色,把同一花色的扑克牌放在一起或把有数和没数的扑克牌放在一起就是对扑克牌进行了分类;54张牌,就是一个集合;每副牌按红和黑两种颜色把“王”以外的52张扑克牌分开,这是两个集合;而按红桃、黑桃、方块、梅花来分,这又是四个集合;再如把“A”作为一组,或者“2”作为一

3、组,大王、小王放在一组等都是在渗透集合的思想。二、利用扑克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枯燥的数学知识,老师能巧妙把它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的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利用排队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小组四人为单位,除去大王和小王,依次拿牌,每人拿一张,然后把亮出各自拿的牌,最大的是大象,要学大象甩鼻子,最小的是小猫要学小猫叫,然后再按兄弟四人从大到小排排队,谁能快速说对自己是第几谁就赢,赢的一方四人的扑克牌归自己,最后谁手中的牌多谁是赢家。在不经意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也让学生熟练的比较数的大小。2.利用看谁算的对又快游戏,开发学生速算潜能。速

4、算游戏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他们的速算潜能。每人各出一张,谁先说出两牌之和、两牌之差就赢这两张牌。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要求他们在计算过程中既不要念叨也不要默想“几加几等于几”,而要直接说出两数相加的和、差。如一张牌是2,一张牌是7,要直接说“9、5”。这个游戏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速算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3.利用摸扑克牌游戏体验用数学的快乐。摸扑克牌游戏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学数学的乐趣,还让学生明白了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遵守规则,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先给学生讲明游戏规则:(1)每人可以摸一张或几张牌。(2)摸到的牌上的数与10比大小。 (3)比10大的要

5、被淘汰,比10小的自己决定继续摸还是不摸。 (4)都不摸时,大家比结果,结果最大的人获胜。如果结果一样大,谁摸的牌少谁获胜。然后我又找了2位学生上前示范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师:开始摸吧!看你牌上的数与谁比?然后再决定摸还是不摸;不摸了,怎么办?(比大小)和谁比?(和10比)师:谁被淘汰了?那你就不能参加下一轮比赛了。谁赢了?我采访一下,你第一张摸的是2,为什么继续摸?师:如果生2摸的不是7和4,而是一张10,谁会赢?(生2赢,因为她的张数少。)生1摸的牌:2、8;生2摸的牌:7、4或只摸了一张10。最后小组展示发现:要想赢,需要观察我们手中牌上数的大小,当摸出的数比较大时,也就是距离10比较近时,就不能再摸了,否则会超过10,就被淘汰了,当我们摸出的数比较小时,可以继续摸,如我们第一次就摸到10了,就一定会赢。通过我设计的扑克牌游戏课,我发现将扑克作为数学学具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的生动有趣,还能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数学能力得以培养。扑克牌不仅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学生学数学的好帮手。这就是趣味数学的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