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648725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摘 要:目前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造成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因此,我们可以从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等方面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和实施,学生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被教育家称为孩子的“第二断乳期”,孩子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身心发展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前途,而心理压力的困扰不

2、仅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小学生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因此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同时,绝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心理治疗,保证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能力和效能状态。一个人不仅仅是生物体,更是一个社会成员。而健康的心理是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更加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此引起重视。一、心理健康及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

3、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

4、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现在人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一些少年儿童心理偏常,表现在学习上的冷热病、骄傲情绪、考试中的焦虑心理;品行上的说谎、嫉妒、冲动、攻击性行为等;人格障碍上的任性、偏执、抑郁、自卑、孤僻等;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心理、猜疑心理、不合群等。 在农村小学的一些

5、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和谐之处: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 “ 霸权主义 ” 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罚做 xx 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等。总而言之,这些我们 “ 习以为常 ” 的 “ 小事情 ” ,其实不平常

6、,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二、导致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分析1学习方面的因素。学习上过重的压力、过多的负担,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从而产生烦燥、厌学以及叛逆心理,这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2家庭方面的因素。教子方式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甚至子女犯错误时,父母都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另有一些家长对子女的专制严管

7、或放任不管的教养态度;单亲、离异、隔代、留守等特殊家庭,造成孩子亲情感的缺失,这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3社会方面的因素。学生学习、生活周边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错误的社会信息,网络、游戏等对教育教学的冲击成为各个学校共性问题;不良的社会氛围、社会影响及各种陋习,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培养。4生理方面及成长因素。孩子个性因素很多,如智力发展、性别、年龄、人格类型等,产生很多心理健康的个案问题,较普遍的是学生早熟现象严重。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8、,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也叫国民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

9、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2. 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唯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3. 参与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充分参与为条件的。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4. 民主性原则在学校教育中,尽管

10、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遵循民主和平等的原则。5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6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由小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为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

11、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求最大限度照顾到其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的心理需要,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7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只有坚持预防和促进发展,才能大面积、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在其自身的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形成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同时对少数小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

12、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对于极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给予积极有效的咨询指导和适当的矫治,对出现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小学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提供建议,介绍到医疗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给予治疗,以保障其心理健康。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1、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很好的渠道,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

13、效途径。 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我们在活动课时间隔周一节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及时觉察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通过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2、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所有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既可以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也可能给小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意志、性格等,减少学科教学对

14、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和智能进行训练。教学中我们还注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巧妙地利用提问、讨论、小组学习等形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创造技法课、实验课和科技活动中,安排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交流学习的体会等,教育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享受”,把工作当成是“享受”,树立正确的“享乐”观。3、在班主任工作和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少先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是促进小

15、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在这些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小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把各种竞赛、集体劳动、外出旅游、联欢演出等各种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在这些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对小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健康和发展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同样可以

16、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学校定期播放心理教育的教学录像,有关心理教育的小文章、故事和有关心理教育的知识,校园内的黑板报、宣传栏定期更换有心理教育的内容、与人交往的学问,自护自救常识等内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等。少先队开展的 “ 手拉手献爱心 ” 活动、 “ 大队长竞选 ” 活动、“ 主题班队会 ” 、“ 远足参观 ” 等活动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队组织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不仅学会了与人合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抑制了不良的心态,达到了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的目的。4、设立心理咨询室,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小学生外,还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当中已经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 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