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646656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吕家边小学 杜翔诵读陆游的诗,很难抑制内心的激动。陆游是我国古代最丰产的诗人之一,毕生写诗以万计,迄今流传于世的尚有9000多首。这大量的诗,其基本倾向,就是“忧国复忧民”(春晚即事其三)。“忧国”,首先表现在心怀报国的壮志。陆游生活在北方金人连年入侵,南宋王朝一再妥协退让,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所谓:“翠华(天子的本盖,以翠羽为饰,借代天子)东巡五十年,赤县神州满戎狄”(晓叹);生活在主和派权奸垄断朝政,豪门巨富横征暴敛,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所谓:“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书叹)。陆游20岁就怀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他“读书三

2、万卷”,“学剑四十年”(醉歌)都是为了报国。虽然期待了半个多世纪,又一再遭到排挤贬谪,不得施展抱负,但一直是壮心未已,跃跃欲试;“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楼上醉书)。陆游忧国是不拘处境的。在朝时,他总是把握时机,积极向最高统治者提出建议,他写过不少“札子”、“奏折”,要求当局者致力于恢复中原,改革朝政。在上殿札子中就提出过“力图大计,宵旰(宵衣旰食;旰,晚上,极言勤于政务)弗怠,缮修兵备,搜拔人才,明号令,信赏罚”等建议。他从来不记一己得失,不怕“尺寸未施谗已见”(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左画英惠王像);也不管自己职位高低,“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免官居野时,仍然以忧国为己任,每每把

3、希望转寄于有志于恢复的在朝友好。如范成大回朝,陆游给他的临别赠言是:“因公并寄千万意,早为神州清虏尘”(送范舍人还朝)。陆游的忧国,决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心怀方略。他不止一次向南宋当权者进言,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认为“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 陆游传)。不少的诗也反映了他的战略思想:“会看金鼓从天下,却把关中作本根”(山南行)。陆游忧国之情,其产生,是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影响:“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三山杜门作歌)。这说明儿时的离乱生活,在他的思想感情上留下了很深的印痕。陆游生活在“朕即国家”的时代,他的忧国必然带着封建阶级的色彩,所谓“千年史

4、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这是毫不足怪的。忧国与忧民是一致的,爱祖国与爱人民是一致的。金人的侵略,是整个民族的危难;陆游与广大人民群众经历着共同的命运:“少小遭丧乱,妄意忧元元”(感兴)。陆游忧民,最强烈地表现在关心敌占区同胞的疾苦,渴望恢复:“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他愤怒斥责侵略者对沦陷区同胞的残酷压榨:“赵魏胡尘千丈黄(言广大北方地区陷入金人之手),遗民膏血饱豺狼”(题海首座侠客像);揭露他们实行种族同化的反动政策:“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是念此气生瘿(指甲状腺肿大等病症,极言气愤)”(送

5、范舍人还朝)。陆游对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更寄予深切的同情:“去秋宿麦不入士,今年米贵如黄金。老妪哭子那可听?僵死不复黔娄衾!”(首春连阴)对广大农民痛苦的根源,看得很真切:“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书叹)但是,陆游却把解救广大农民的希望寄托于吸血鬼们的大发慈悲:“征科得宽否?尚及麦禾秋”(寄朱元晦提举)。或者,向茫茫的苍天请命:“我愿上天仁,顾哀民洁悲。鞭龙起风霆,尚继丰年诗。”(迷信说法,对龙鞭打使之兴风雷,降霖雨;丰年,诗经篇名,)(闵雨)这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使陆游不可能摆脱封建政权和神权的淫威,更不可能提出任何否定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的主张。陆游的忧国反

6、映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统一而斗争的雄心壮志与爱国精神,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侵入中原的女真部族同汉族相比,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女真贵族对宋王朝的侵略,给中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人民奋起抗击。这种斗争,不仅直接打击了入侵的女真统治者,而且激励和鼓舞着南宋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人的抵抗决心。陆游对中原人民斗争精神是深有感受的。他不仅把抗金的希望寄托在抗战派的将领身上,而且寄希望于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他在诗中曾经表彰了北方人民为南宋军队传送情报的行为:“关辅遗民意可伤,蜡封三寸绢书黄。亦知虏法如秦酷,列圣恩深不忍忘。”追忆征西幕中旧事他的登程诗更直接歌颂“遗民世

7、忠义”歌颂忠义民军的勇敢斗争,表示愿用自己的诗去鼓舞坚持斗争的人民,“系箭射我诗,往檄武陵侠。”他坚信只要“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对北方民心的高度评价,坚定了诗人对北伐的胜利信念。陆游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同他对人民的这种认识相联系。陆游的战斗诗篇,在表达人民抗金意志的同时,常常贯穿着诗人以身许国的雄心壮志,展现了诗人自身的崇高的爱国者的形象。“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拏。”夜读兵书这是诗人三十二岁写的。“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这是诗人四十八岁时写的,“老病虽疲甚,壮气颇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夜读兵书“一闻战鼓意气生,犹

8、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这是六十四岁时和八十二岁时的诗句。这些分别在不同时期写作的诗句,足以说明诗人一贯的精神状态。时时怀念被金国占领的中原,渴望战斗,愿意为祖国的统一献身,这种饱满的战斗热情,构成了陆游诗歌慷慨激昂的基调,也是诗人陆游给人的最突出最鲜明的印象。“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的这句话,的确概括了陆游性格的基本方面。但是,在投降,妥协的风气经常弥漫着南宋小朝廷的现实情况下,诗人的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报国欲死无战场”,在诗人的一生中,除了极短的时候曾经心情舒畅地为恢复中原而奔波以外,大量的岁月是在投闲弃置中消磨掉的。“心如老骥常千里,身似春蚕己再眠。”内心的要求与现实的处境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我们在陆游诗中虽然常常看到诗人渴望战斗的雄姿,但随之出现的却是壮志莫酬的深沉的忧忿。如金错刀行诗中所展现的诗人形象,是豪迈的,乐观的,但是诗人这时已是五十岁的人了,依然“功名未立”,只好一个人提着宝刀,站在旷野,顾望着八方荒远的远方,他的内心的忧忿都得到很好的艺术表现。壮志未酬,年华消逝,收复河山的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诗人的内心感到深沉的痛苦。诗中深夜起床大叫的举动,梦醒时的潸潸泪痕,豪饮纵博以强作欢娱的表现,都是这种内心痛苦无法排遣的结果。然而不容置疑的是,陆游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充分证明他是我国古诗坛上一面爱国主义旗帜,它灿烂的光辉,必将永耀青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