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450842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语感训练与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 毫无疑义,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然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究竟是传授语言知识,还是语感训练,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 题还不时地困扰着我们。对此,我想谈点肤浅的体会。 (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的基本途径;语言知识则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为什么这样说呢?刘国正先生在一己之见一文中有过这 方面的论述。他说:语言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语言知识只涉及其中的一端。他又以婴儿学语为例,说 明“人们学习母语,不是从知识到能

2、力,不是依靠知识的先导,而是依靠多次的模仿和艰苦的磨练。到一定学 习阶段,学习语言知识是促进,是添花,却不是必由之路。”语言知识教学的投入与收效的反差也证明了 这一点。为此,洪镇涛先生提出,从本质上看,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言能力 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可见,构建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不是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注重语言实践,即在 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 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注:摘自洪镇涛、陈伯安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 系)那么,语言知识还要不要讲呢?当然要讲,而且必须讲好。因为它

3、虽然不是构建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但 它是构建语言能力的必要的辅助手段。语言知识,主要指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章的阅读 及写作等基础知识。“它们反映了语言运用的一些规律,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增加掌握语言的自觉性,获得 检验正误的普遍准则;减少乃至避免表达的疏漏和混乱。”(注:摘自刘国正一己之见)因此,掌握一定 的语言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更多的理性观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确有积极意义,正因为这一点,语 文教学大纲明确地将语言知识定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们更要明确传授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明确,语言知识的传授只能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和手段 ,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的。“

4、因此,不能把传授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终极目的而要把语言知识当 作深化、强化学生对课文言语的感应、领悟的武器,使之服务于语感的培养。”(注:摘自王尚文语言教学 的错位现象)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感训练,传授语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在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感训练中传授语言知识,借助语言 知识训练语感。 (二)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语感实践,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 说话、作文。这方面的训练,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教材、扩大阅读面、听广播、看电视、举办辩论会、写“语 感随笔”和“杂记”等方式进

5、行。语感分析,则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作语言例析。这方面的 训练,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联系语境和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加以点拨和指导。通过语感训练,学生便可习得 和积淀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我们说在语感训练中传授语言知识,主要是指在语感分析中传授语言 知识。语言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语言知识更没有价值。要使语言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可亲 、更有用,而不是让人敬而远之”(注:摘自章熊语言与思维的训练),我们就要将语言知识的传授 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例析中获得语言知识,要使学生不仅能辨认这里用了什么句式,这里用了 什么修辞格,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等,还要在

6、具体语境中,领悟这里运用这种句式,这种修辞格、这种论 证方法的妙处。这样才能生动活泼地传授语言知识,变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变“死”的语言为“活”语言。例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我曾引导学生比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和“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两 句话的语意轻重,在比较中,我讲解了肯定句和否定句的概念,并通过反复朗读这两句话,使学生体会到肯定 的语意一般重于否定的语意,从而悟出作者为何选用两种句式的意图和情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获得 肯定句与否定句的有关语言知识,而且领悟到茅盾先生热情赞扬白杨树,赞扬北方军民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如:在教看戏中的“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

7、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 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在每一个心里”这段时,如只要求学生掌握这里运用了比喻 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如能像下面这样设计问题: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 粒一粒地滚下来?”心脏不是耳朵,声音怎么能“落”进去?这四个加点的词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等 ,通过点拨,学生就可品味出这本应诉诸听觉的歌声在叶老笔下是如何变得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这不是将“ 死”的语言知识教“活”了吗? (三)敏锐的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最高表现,是语言学习的最后成果,而语言学习的过程则是借助语言知识,切身 感悟语言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因此,

8、将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借 助语言知识进行语感训练,真正发挥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语言知识包含的内容很多,借助语言知识训练语感的方法也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训练方法。1.借助标点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标点符号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之一。在某些语境,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却由标点符号把 它表现得淋漓尽致。细究起来,各种标点在语言中都积极参与了情感的表达,所以改动一个标点或增删一个标 点,语言的语调和语气都会改变,表达的情感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可借助标点符号的知识,指导学生去比较 、推敲、品味,培养语言的情味感。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段话连同三个破折号,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苦痛。教学时,我们可借助破折号的有关知识,引导学 生在朗读中品味,感觉韩麦尔先生断断续续的语态和欲言无声的神情,领悟这位爱国知识分子难以言传的亡国 之痛。123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