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案例 崆峒出大道.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6321697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策划案例 崆峒出大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策划案例 崆峒出大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策划案例 崆峒出大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策划案例 崆峒出大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策划案例 崆峒出大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策划案例 崆峒出大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策划案例 崆峒出大道.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崆峒出大道,平凉天下清魏小安 这次本来的安排是先到崆峒山去看一下,可是江西的龙虎山发了大水,我们组织人到龙虎山去了,就把崆峒山的行程挤掉了,非常遗憾。我们这次到龙虎山,感觉旅游和道的结合确实可以做很多事情,这次龙虎山一天之内下了340毫米的雨,五个县的山水都汇聚过来,把龙虎山冲的一塌糊涂,初步估算的损失是38亿,整个鹰潭市损失80亿。我们组织了企业家,但是不要求企业家捐钱,因为龙虎山的品牌有内生能力,主要是让他们去找一些好的项目。同时,中央电视台组织做了一个专题节目,相当于一种营销救灾的模式。所以,虽然耽误了去崆峒山的行程,但是也是为道家在做一些贡献,刚才听任道长说了一番,我有点不敢说了。道的

2、学问太大了,我准备了一个题目,叫做崆峒出大道,平凉天下清,不仅是研究崆峒山的旅游资源、道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研究下一步的发展。一、新发展,新要求1、新时代,新任务党的十七大中,专门提出了要弘扬中国文化,“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种弘扬不是简单的挖掘传统,更重要的是需要进一步和当代结合。

3、尤其是就旅游来说,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传统宗教现代文化,如果不和现代对接,传统再好大家也接受不了,如果可以和现代对接,大家感觉到传统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这样的传统就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传承。2、新形势,新变化消费的新动向是单一观光向复合型发展,休闲度假兴起,形成消费点对点、市场面对面的格局,这就要求构造新的生活方式,满足梦幻生活体验。供给的新趋势是布局从分散到集中,投资从小到大,商业模式创新,经验教训积累,其他行业进入。总体而言,原来影响平凉旅游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都基本消除了,就意味着需求在不断地增长,市场在不断地扩充,方方面面的条件越来越好,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

4、平台,这个平台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前。3、新条件,新基础政府新思路,有要求;经济新条件,有钱;新假日制度,有闲;消费者变化,有经验;市场竞争,有选择。高速时代来临,交通方式决定旅游方式,同城化、近城化、网络化、网格化逐步形成。高潮时期调整增量,低潮时期调整存量,平缓时期以增量促存量。工作时间追求效率,生理时间追求质量,休闲时间追求快乐。二、从道教到道文化平凉旅游的发展现在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的问题,二是落实的问题。总的发展思路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崆峒山,也不能只局限于一个道文化,更不能只局限于比较单一的传统观光旅游模式,如果这个问题调整过来,很多问题并不难。崆峒山的发展,要在规划上、理念上、认

5、识上把握好。另外,实要实到家,设计一些好的项目,包装好一些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来招商引资,现在市场不缺钱,中国现在是流动过剩的时期,缺好项目,崆峒山有很多好项目,但是这些好项目缺好包装,好包装缺好理念、好策划,现在更重要的是软开发,而不完全是硬开发。如果在软开发方面不到位,很可能辛辛苦苦花了钱,还做了不少冤枉事。1、道教管见(1)中国宗教观。道博大精深,现在全国有130多个道山,我去了大概有五六十个,所以略知一些皮毛。宗教一般有三要素:信仰、组织、仪式,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宗教体系。道文化的起源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崆峒山是道文化的起源,而不是道教的起源;之后老子、庄子形成了信仰的内容,同时

6、龙虎山张道陵形成了道教的第二个要素;之后形成了一定的仪式,总体来说,信仰、组织、仪式三要素都成立了。中国人的宗教观是很独特的实用理性的宗教观,所以才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我们不是基督教那种非常严谨的宗教观,这也体现了道教的包容性,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神仙系列,封神榜里的一整套东西都纳入道教体系,中国有无数的神,无数的偶像。(2)宗教困惑。中国宗教不够严格的特点,解决不了一些终极性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困惑,归纳下来是三个方面:第一,证明的困惑:今生与来世。佛教讲轮回,道教讲羽化登仙,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如果只讲羽化登仙,把道教讲窄了,说低了。一般老百姓的理解是这样的,轮回无法证伪,羽化无法证真,这

7、就是证明的困惑。第二,收敛的困惑:普度众生与内敛修行。佛教讲普度众生,基督教也讲救世,道教讲的是个人的修养,个人修为到了,整个社会自然就好了,总体来说一种是收敛性的,一种是扩张性的,这也造成了一种困惑。第三,世俗的困惑:禅宗与体系。禅宗是中国化、本土化的,由于禅宗,佛教实现了本土化,使佛教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反过来说,要修道,对大家来说简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事情,而且道家有很多秘不示人的东西,自身有完整的体系,但是历史上都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业的方式,道总是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在现在的社会中,这三个困惑应该有所变化,应该有所调整。(3)存在的意义。第一,解释天地的系统。道教的一套系统可以说是非常

8、周全的,但是不能说非常严密,因为不是用现代科学的解释方式。第二,治理社会的理论。黄帝本身就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积累了很多治理的理念,不仅是治理社会本身,带一个族群,也涉及到治理的问题,社会架构一步一步地形成。所以,积累出很多的智慧,深奥典雅,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第三,安慰人心的方式。道是一种安慰人的方式,这个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做了一些善事,有道德的事,心里就觉得舒服。第四,抒缓矛盾的功能。道在舒缓矛盾方面是比较强的。2、道文化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如果过于强调道教,实际上束缚了我们的手脚,我们应该把思路开阔一些,转化成道文化。我对道文化的理解是:第一,我们要有开阔的思路,第二

9、,涉及到事业的拓展。道本身非常高深,但是需要和当代相结合,没有必要把它搞的过于高深。按照一般词义的理解,事到极致则为道,在汉语的词汇里,凡是和道字相关的词,除了邪门歪道之外,基本都是好词语,比如道德、道理、道义、道路、人道等,任何事情只要达到了一种极致就和道结合在一起。包括儒家文化,传到日本、传到韩国,转化成柔道、武士道,这都是在强调道的精神意义、哲学意义,同时,由于转化到这个程度,实际上道也实现了生活的意义和世俗的意义。道无所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实际上是把道挂在嘴上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所以,道无所不在,道是规律,道是生活方式。把最高深的道教、道文化转化过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

10、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们再看道,就觉得非常亲切了。之所以强调这些,因为道直接涉及到中国的发展,从经济大国到文化大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地复兴,需要传统文化的弘扬,但是这种弘扬一定要在当代的层面上加以重新解读。我们现在弘扬道文化,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和谐发展,道文化和现在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本质上一致的。之所以十七大提出文化问题,本质上十七大提出的治国理念正是传统文化弘扬的结果,但是又和现代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了这么一套东西,在理念上,或者在哲学层面上,可以立住脚,就可以大大的培养市场。三、道文化旅游发展1、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道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名人、名山、名事很

11、多,全国130多座道教名山,曾经聚在一起研究过旅游发展的问题,所以,道对应了社会层面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现代生活太急了、太挤了、太忙了、太脏了,需要寻找清静,需要找一个心灵的慰藉之地,需要寻找一个生态的健康之地,很自然大家对道的需求就提升了。同时,道文化有丰富的思想资源,道教名山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具备多样性的景观,更重要的是,里面形成了文化传承,不是每一个山都有文化传承。另外,形成了比较高的资源组合度,一般来说,有极好的生活环境,有文化传承,有清晰的文化脉络,构成了自然、人文一体的格局。凡是这样的地方,一定是旅游者最向往的地方,一定是可以在旅游方面培养成亮点和热点的地方。2、道文化旅游发展条件四

12、大道山、五岳名山、五大镇山,历史上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说法,但是非常遗憾,在这其中没有崆峒山,四大道山分别是武当山、青城山、三清山、龙虎山,五岳也都归到道教中去了。之所以没有崆峒山,恐怕和近几百年来崆峒山的衰落有关系,这些说法大体上都是明朝的时候形成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发了敕书:封五岳、五镇、四渎、四海,从那以后,这套东西规范化了,也就是从那以后,封神演义这样的小说才在历史背景下产生了。3、挑战与前景现代社会,崆峒山需要新的兴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崆峒山而言,存在一系列的优势,但也具有相应的挑战。第一,旅游市场竞争。整个旅游市场的竞争现在已经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当然另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在不断

13、地增长。第二,其他文化吸引。我们并不是除了道之外就没有其他资源了,实际各类的旅游资源,各类的文化资源都在蓬勃发展,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竞争。第三,主体精神构建。现在还提炼不出来,我在青城山、武当山都谈过这个问题,不断地说道,但是从旅游的角度,道的主体精神还局限在健康、养生,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在市场上很难立足。第四,资源配套提升。不仅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更重要的是设施的配套,能不能培育出精品。第五,市场品牌树立。崆峒山的市场品牌并不大,在这次来之前,我才知道崆峒山不得了,原来只限于知道有这么一个山,知道和道教有关系,但是没有看过材料,我算是个旅游专家,还是这么一个认识,一般的游客就更不能知道这些

14、事。就目前而言,市场品牌的问题,恐怕是最薄弱的环节,大家知道崆峒山大多是通过金庸,看了金庸的小说才觉得有点意思。可是金庸的小说里描绘的好东西太多了,起到了一个传播的作用,严格地说没有真正起到提升知名度的作用。理念、规划、策划、品牌建设,现在来说,强调软开发,适度性开发,恐怕是崆峒山包括整个平凉下一步最重要的问题。第六,份额稳步提高。不能着急追求发展速度,这样会花很多冤枉钱,按理来说,崆峒山应该有优势,别的地方已经走过的弯路我们可以少走,但是往往落后的原因是封闭,往往这种封闭使我们把弯路又走一遍。四、崆峒山1、定位 第一,领袖群伦。大道出崆峒,崆峒山是文之根、道之源,崆峒山在全国道文化的地位是领

15、袖地位,既然是领袖,就要有领袖的气魄,就要有这样的高度,有这样的决心。所以,崆峒出大道,大道出崆峒,这个道不是小道,不是老道,是一个大道,就需要大气度,大精神,大思维。第二,弘扬传统。这个传统不是从汉代以来的传统,而是黄帝文化的传统,这个传统需要好好的琢磨。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搞科学技术的人,他看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讲到为什么中国人对后来的历史文化没有贡献,为什么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做了十几年的研究,写了这么书,最后得出结论,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清的,黄帝文化是道与器一体的文化,到秦汉以后的文化就浊,道也讲歪了。我们在崆峒山做旅游,应该变成一本教科书,我们才

16、更有底气来描述崆峒山。第三,创新之源。不能总是强调传统,也要研究如何创新,历史上崆峒山就是文化的创新之源,现在的崆峒山更应该成为文化的创新之源。第四,引导市场,通过新解读,创造新文化,引导新市场。2、弘扬大道第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礼记里的话,现在这句话是对应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培育的。首先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下一步全世界都需要和谐,我相信中华民族将来对世界的贡献不是我们GDP达到多少,财政达到多少,我们买了多少东西,卖了多少东西,我们将来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和谐。第二,大道之行也,天下向文。这就涉及到文化的积累和转换,从旅游的角度来说,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山川变得可亲近,让一切可销售的要素产生效益,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总体的转换。第三,大道之行也,天下求绿。要追求天人合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生活。第四,大道之行也,天下归心。这个归心就是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