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6297669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7)1、(2018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

2、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粵四海关。1757年,除粵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摘编自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首位海关总税务司。总理衙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做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

3、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作用。答案(1)特点:出现早,各朝均有设置;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制度化;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唐朝以前政治色彩较为明显;宋代发展到高峰,经济职能突出;清代前期改设海关,逐步限于广州一地。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的需要;专制主义皇权的控制和影响;唐宋鼓励海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2)不同:受到

4、西方列强的控制:管理模式逐渐近代化。作用:(积极)一定程度提高了关税收入,为清政府统治提供了财政支持;参与近代教育、外交、邮政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消极)具有半殖民地性,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历史、机构的专业化、分布,唐宋不同的职能、清代的限制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不同,从其性质与管理模式两个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作用,积极方面从财税、教育、外交、邮政等方面总结,消极方面从其性质方面总结。2、(2018梅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通典载:“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

5、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秦内史杂律规定“除佐必当壮以上”。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吏之道提出的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总原则是:“为君则怀,为臣则忠。”并将“君怀臣忠”视作为政的根本。秦始皇在巡游全国各地所立的记功刻石上,就曾留下不少要求臣民效忠于皇帝的说教。秦除吏律有多处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摘编自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官吏选拔入仕的条件。(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秦朝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有什么积极作用。(7分)解析:第(1)问,根据

6、材料“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君则怀,为臣则忠”“秦除吏律有多处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之前的世袭转变为秦朝的官僚政治,即以血缘关系为主转变为以才干和品行为主;第二小问作用,从该变化对于打破特权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及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回答。答案:(1)条件:耕战优异;品行端正,未被处分或判刑;效忠皇帝;才能可胜任;有一定的年龄限制。(2

7、)变化:由以血缘关系为主转变为以才干、品行等为主(或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作用: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3、(2018昆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

8、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得出考试内容中西结合;根据材料一“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得出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根据材料一“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

9、停止”得出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第二小问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部民族危机的严重、内部革命形势的发展、戊戌变法的推动、科举制自身的弊端等角度进行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得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第二小问评价,此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要肯定科举制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是社会矛盾的产物。答案:(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

10、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简评:观点片面。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4、(2018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世界年代史材料二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但最后,美、

11、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1)据材料一,指出何为“新秩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维钧据理力争而最终未能挽救山东的原因。(5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新秩序”,据材料一“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秩序为凡尔赛体系;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体系下矛盾重重: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

12、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第(2)问,据材料二“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的性质是一战中战胜的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它是以掠夺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由此可以得出“弱国无外交”。答案:(1)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列强一战后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说明:这一体系下矛盾重重,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巴黎和会是一战中战胜的帝国主义大国重新

13、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是以掠夺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弱国无外交”。5、(2018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0年7月底,德国秘密制定侵略苏联的计划如何摆脱来自东方日本的威胁,重新成为苏联必须严重考虑的外交问题连1940年7月,日本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规定调整苏日关系以适应南进之需。1941年4月13日,苏联、日本达成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除了肯定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在一方与第三国发生军事冲突时保持中立以外,还特别声明:“日本须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即外蒙古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须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中国

14、自然成为这两个国家相互妥协的最直接受害者不过同时由于国际形势并未按苏联领导人的意志发展,苏联对华援助并未停止,苏德战争爆发。条约稳定了苏联的东部边界,但激化美、英同日本的矛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援主要依赖美英。改编自李嘉谷论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实际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由“1940年7月底,德国秘密制定侵略苏联的计划如何摆脱来自东方日本的威胁,重新成为苏联必须严重考虑的外交问题”可知二战初期,德日法西斯占上风,试图扩大战争,苏联

15、面临德国战争威胁,安全形势严重,由“1940年7月,日本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规定调整苏日关系以适应南进之需”可知日本试图调整苏日关系以实施南进。第(2)问根据材料,由“肯定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在一方与第三国发生军事冲突时保持中立以外,还特别声明:日本须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即外蒙古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须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可知有利于苏联稳定远东,避免两线作战,推动了日本南进,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二战规模的扩大,由“稳定了苏联的东部边界,但激化美、英同日本的矛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援主要依赖美英”可知

16、美英与日矛盾激化,推动了美英援华,由“中国自然成为这两个国家相互妥协的最直接受害者”可知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抗战等。答案:(1)二战初期,德日法西斯占上风,试图扩大战争;苏联面临德国战争威胁,安全形势严重;日本试图调整苏、日关系以实施南进。(2)有利于苏联稳定远东,避免两线作战;推动了日本南进,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二战规模的扩大;美英与日矛盾激化,推动了美英援华;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抗战;推动了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答出三点即可)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