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案发问的精神.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629397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教案发问的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三教案发问的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三教案发问的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三教案发问的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三教案发问的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三教案发问的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教案发问的精神.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教案发问的精神 教学目的 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 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 法。 2难点: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谈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

2、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是:对,正确。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l作者简介。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宁乡人,长期担任开明书 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工作。曾同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 国文读本。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 (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 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2导语。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 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课文标题揭示了全文议论的中心。 三、正课 1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

3、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 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 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2提问:第2段用了一个比喻

4、,把什么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 奇,把什么比作钥匙? 讨论并归纳:把事物的道理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发问 的精神比作钥匙。 3提问:运用比喻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来说理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 易懂。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举了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的?事例是怎 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边牟尼、孔子因好问终于取得伟 大成就的事例来论证正面论点的。 在列举事实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在 列举事实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 句呼应论点,作到论据和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5

5、提问: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 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 前两位(牛顿、瓦特)是“大科学家”,后两位(释迎牟尼、孔子)是“大思想 家”,所以这里在归纳的时候接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 体现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6提问:你觉得课文第2部分选用这四个例子是否很妥贴?为什 么? 讨论并归纳:不很妥贴。因为列举事实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 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本应选用“古今中外”的事例。但是,课文 举例只有古、中汐p的例子,没有今人的事例。 7提问: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例

6、子吗? 四、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 接着第二部分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正面论点:“发问精神的 可贵”。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释迎牟尼()()2潜心静想() 3钥匙()()4佛教() (二)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不足介意日益敏锐潜修静想万世景仰 A值得有益秘密地风景 B足够增加不声张景象 C值得更加心静而专佩服 D足够有好处隐藏情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课文的

7、第 三部分。第三部分写法与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 列举事例,最后归纳论点。第二部分的论点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 的论点却是反面的,是错误,需要你去证明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这应 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三段怎么提出反面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用“也许有人会说”假设了一个批评的靶子“何必 多问”。 2提问:课文哪些段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 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讨论并归纳:第11、1213段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 课文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这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分 三层逐步递进地进行分析论述。思路缜

8、密,层次分明。 3提问:第11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讨论并归纳:先正面讲道理世界天天在变动和进步,会给我们带来 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再从反面反诸,假如墨守旧说,不能发问 的后果是文明不能进步。 4提问:第12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讨论并归纳:先正面讲道理,知识和道理由于各人或少数人的见识 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再从 反面反洁,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用“再说”再补说一层意思。 5提问:第13段是怎样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讨论并归纳:先论说求知明理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 活和习惯里去,

9、再进一步论述怎样贯穿,最后总结出发现的问题越多, 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6提问:第14段的三个问句是什么问?它们分别承接哪些段落? 讨论并归纳:是反问句,分别承接第11、1213段。 7提问: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请从课文中找出,谈谈反 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2)“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3)“壶水滚沸,谁不常常看到?” (4)“那怎么能研究,文明又怎么能进步呢?” (5)“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 永不可见?” 以及第14段3个反问句。

10、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 的波澜。 8提问: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讨论并归纳:“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 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8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阅读提纲。 四、小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 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 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 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 发问精神的可

11、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 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 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 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 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 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 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

12、各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 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 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 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 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 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 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 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 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 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 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 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 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 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 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上面语段提出的反面论点是_。 2这个反面论点的漏洞是什么? 3上面语段用_、_、_这些词语把这 几个指出漏洞的段落串联在一起。 4上文最后一段的三个问句是_问,其作用是_。 5“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万”强调了 _。“那把钥匙”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