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几何初步知识复习.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620198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几何初步知识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几何初步知识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几何初步知识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几何初步知识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几何初步知识复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几何初步知识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面积计算及应用。2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力。教学过程设计(一)宣布课题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以便熟练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上一节平面几何图形复习题。(板书课题:平面几何图形复习课)(二)复习过程1指出下面各是什么图形?2长方形、正方形。(1)出示长方形图。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面积怎么求?板书: S=ab(2)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后,就变成什么图形?它的特征是什么?面积怎么求?板书:

2、 S=a2(3)平行四边形。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面积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口述推导过程,并说明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线割开的两部分都可以拼成长方形(图略),从而推导面积公式。板书: S=ab(4)三角形。出示连接两条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图片,割开后引出三角形。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做底,对应几条高?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板书: S=ab2(5)梯形。由平行四边形引入梯形。梯形有什么特征?面积怎么求?板书: S=(ab)h2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说,老师用完全一样的梯形图片拼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复习特殊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3、(6)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及面积,现在利用公式计算。(三)课堂练习1列式口算下列图形面积。(单位:dm)2填表。(面积单位:m3;长度单位:m。)3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思考题: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用不同的方法)(单位:cm)(四)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复习发现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复习了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课堂教学设计说明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

4、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5、”,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这节课老师借助直观图形在学生头脑中形式的表象,进行知识之间的沟通与整理,这样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

6、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练习设计有层次:先是基本图形求面积,然后给数据填表,求阴影面积,求组合图形面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