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6200994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

2、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

3、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3人物分析题型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4、、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4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

5、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

6、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仅供参考!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8、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有标志词语,“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有标志词语,“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有标志词语,“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

9、。(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b

10、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 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

11、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E: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A:“中心词+后

12、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 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

13、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

14、,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2)省略谓语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时要补上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宾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译时要补上(3)省略宾语。a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吴广以(之)为然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士卒都为(之)用者 念无与(之)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君与(之)具来b省略动词宾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 上使(之)外将兵(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 (个)男新战死(5)省略介词。a省略“于”。屠乃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