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Word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164653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Word(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大建筑史分析题1(2010-05-17 22:28:33) 标签: 杂谈分类: 建筑设计 东大建筑史分析题及参考答案11评述北京明清故宫的成就答:现存的北京宫殿建于1406年,完成于1420年。“型制昔如南京,而宽敞壮丽过之”。它的布局集中了前朝各种型制的特点,如: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突出宫城的地位;采用千步廊,在天安门南的序曲部分做文章(仿宋元);采用三朝五门(仿隋唐);采用三朝两宫制(明初);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唐);午门采用宫阙制“”(唐)。 故宫宫殿的艺术成就是创造至高无尚的皇权气氛,手法有: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故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和二为一,形成一种突出秩序。这种秩序是以组织

2、人活动的主干线路为基础。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这是居中为美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性结果。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故宫在1.6公里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有节奏的建筑序列,使人渐入佳境,产生精神的升华,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院落的组织通过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用两极渗透机理,进行转换、限定、对比、反衬,体现了中国建筑群空间与失健叠加的特色。建筑形尺度的对比:故宫的主要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建筑则台基高度按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主要通过屋顶形式,开间数的对比。富丽的色彩

3、和装饰:建筑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色墙面、朱色门窗、青绿彩画再加上赭色琉璃,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衬托下,格外光彩夺目。建筑细部和装饰、小品陈设、文字附加象征意,以示皇权之神威。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建筑符号成熟、空间意识强化、宫殿建筑走向纪念性的高潮。2评价近代中国的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答:首先,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本身充满矛盾。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的探索,但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建筑新空间、新体量和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没有创造出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4、。在宏伟的、豪华的建筑外表的背后,常常隐伏着功能粗率、结构扭曲、浪费巨大等弊病。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快步深进显得日益尖锐。显然,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必然增深矛盾。一方面,这种折衷主义建筑是近代中国样式建筑的主要构成,与它相联系得是一整套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建筑类型和新技术体系。它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传统建筑体系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得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西方折衷主义建筑的传入,除了一部分是中国自主和中国建筑师主动引进外,很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地侵略背景下输入的,它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是相悖的。而从建筑历史演进的历

5、史坐标上来看,正是世界历史从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从新建筑运动到包豪斯的建立,已经孕育和萌发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建筑。因此,近代中国折衷主义建筑的兴旺,从中国历史坐标来看,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新事物。从世界历史坐标看,却是面临淘汰的旧体系、旧事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建筑的时间表。时至今日,这些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成为城市重要的建筑文脉,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的融合与吸附,这种建筑已转化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建筑遗产,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能交流的矛盾,也应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3评述中山陵答:中山陵设计是中

6、国建筑师开始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的标志,为吕彦直设计。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总体布局沿中轴线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包括入口石牌坊和墓道;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绕以钟形陵塔。作为纪念性陵墓建筑,中山陵总体规划借鉴了中国古代陵墓以少量建筑控制大片陵区的布局原则,也揉入了法国式规则型林荫道的手法,没有拘泥于传统陵园的固有形式。它选用了传统陵墓的组成要素而加以简化,通过长长的墓道,大片的绿化和宽大满满的石阶,把散立的、尺度小大的单体建筑联结成大尺度的整体,除了过多的台阶,导致谒(ye)陵的劳累和心理距离的疏远等欠缺外,基本上取得既庄重又不森严,既崇高又不神秘的宏伟、开朗景象。较准确地

7、表达了民主革命家所需要的特定精神和特定格调。从单体建筑看,主体祭堂造型没有套用传统祾恩殿的形象。平面为方形,外观形成四个大尺度的石墙墩,上冠带披檐的歇山蓝琉璃瓦顶。石牌坊、陵门、碑亭则沿用清式的基本形制而加以简化,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采用了纯净明朗的色调和简洁的装饰,使得整个建筑群既有庄重的纪念性、浓郁的民族韵味,又有近代的新格调,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乙烯成功的起步。4评价传统复信的三种历史主义思潮答: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涉及所输入的新建筑类型和先进技术经验,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如何表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在中古

8、建筑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建筑遗产等重要问题。 形成这股思潮的背景很复杂,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围绕着侵略与被侵略的民族矛盾,“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三色彩”成为当时中国建筑界和社会的普遍呼声。2.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体主义。3.中国传统文化源于政治-伦理型文化,夸大了建筑形象的政治作用,夸大了建筑传统形式“国粹”的象征作用,把“中道西器”视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理想模式。4.当时中国建筑师,大多都是留学欧美回国的,他们既有国粹主义文化观所制约的传统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能带来的学院派折衷主义建筑观念,再加上

9、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式教会建筑中的先行经验,因而短期内就迅速地掀起了传统复兴建筑的活动高潮。 传统复兴的“中国式”建筑对应区分为三种历史主义:1.复古主义(宫殿式):这类建筑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均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如杨廷宝设计的谭延闿(kai)墓祭坛、国民党党史资料陈列馆;徐敬直、李惠伯设计的中央博物院等。 2.折衷主义(混合式):这类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因功能空间确定,外观呈现洋式的基

10、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如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祭堂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 3.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如: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北京交通银行;童寯等设计的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梁思成、林徽因的任仁立地毯公司。 可以看出,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采用的这三种历史主义的处理手法,与西方建筑的历史主义表现是一致的,是带规律性的现象,这是中国建筑在近代、现代化过程中为 民族风格而展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 。5通过塔反映古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答: 塔的原型是印度的萃堵波

11、随佛教传入中国,以塔刹的形式与中国楼阁结合形成早期的楼阁式塔,是主要对象。随时代发展,出现密檐塔、单层塔、金刚宝座塔、喇嘛塔等类型。材料由木发展为砖石、金属、砖木等,作用由主要的膜拜对象渐渐退化,甚至在佛寺中消失,只是成为寺庙屋脊上的一个符号,功能也由拜佛延伸至墓塔、料敌、眺望、风景意义、导航、风水等。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待外来文化,采取的是一种谨慎态度,把外来文化吸收消化,把它融合到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成为自身组成部分,同时用实用主义来对待外来文化,像塔那样的高层建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与广泛需求是矛盾的,于是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形象,有时不用真的建起来,这也反映中国佛教能流传下来的原因,即

12、中国佛教的特质:调合性、简易性。6如何从符号学中认识塔的意义答:1.符号学属于语言学范畴,通过一个代码,在基于约定俗成、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参照系(即参符)下,表达一定的意义和思想(能指)代码、参符、所指构成一个三角形2.中国塔本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注重参照系,根据中国本土国情进行变化而建立一种代码,从而成功地表达一定的意义,成为中国本身的文化。他的成功运用了以下手法及对我们的意义有:注重文化传统,形式要表达一定的含义,必须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背景之下,对建筑师来说,若要创一个符号,这个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建筑师必须熟悉,百姓也必须是熟悉的,这样大家才能整体接受,以免产生歧义。重复出现,若一个符

13、号是新的,若要被大家接受,就必须不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迫接受的力量,最终成为熟悉的、自身的东西。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的方形符号就是不断重复,成为人们熟悉的符号。裂变、解析、重组。塔是外来的,又有中国的,楼阁式中国的,塔刹是外来的,原来理解的加上增加的,产生新的形式,表达出不同的观念。如文丘里的泰克住宅,既有现代式的主体,又有传统的坡屋顶。3.符号在建筑上非常重要,但也不能滥用,用得好,产生深刻涵义,用得不好,是符号的大杂烩。7佛宫寺释迦塔的结构特征答: 释迦塔高67.3米,建于辽代,是现存最高木塔,外观五层,内部九层空间,其中四层是作为结构层的暗层,单体是金箱斗底槽、副阶周匝。释迦塔的结构特色

14、:采用暗层形成了刚体的结构层,相当于每一层使用空间的基座,暗层由梁柱与斜向支撑组成,加强了整体的刚度。桁架筒体结构构成塔身,是现代高层筒体结构的先驱;叉柱造形成稳定的结构,由下至上通层递收,包括层高、出檐、柱子等,整体匀称,有韵律感;根据部位不同,使用160多种斗栱,形成柔性的榫卯结构,部分抵消水平力、垂直力,有利于抗震,使其有很大牢固性。8如何以中国陵墓(宫殿、住宅等)的发展看待继承与扬弃的问题答: 首先,我们应该从现象(现存)了解来源,这个来源即是核,核的生长附着外在条件发生变化(如养料、嫁接等)产生不同的果实。正如陵墓,无论中外,来源与雏形是原始宗教的魂灵观,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背

15、景的影响产生不同的趋势。在中国,受礼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陵墓最终发展成为宫殿,住宅趋同。如,轴线越来越长,地面建筑群发展,依靠建筑本身来创造气氛,越来越人工化,脱离神性,趋向理性等等。 其次,即使是一个发展结果,其过程也是在不同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如中国陵墓秦汉时为方上制,厚葬;魏晋南北朝薄葬;唐因山为陵;宋为方上制;元不起坟无标志;明清则是宝城宝顶制。这都是在当时条件下的选择 现代建筑也是在一定的原型基础上再现有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受陵墓影响较大的是纪念性建筑。如中山陵,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思想条件下,设计者不因循固有形式,把传统要素与西方规划园林结合,创造既有民族情调又有现代气息的陵园形象,这是在当时旧基座哪壶体系向近现代建筑过渡条件下的选择。如:毛主席纪念堂,用对称和柱廊来表达它的纪念性与庄严性。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突破碑式、塔式等对称布局,只是在尸骨陈列室顶上有一“方上”的符号,同时开始了我国纪念性建筑强调历史真实性的新阶段,这是现代条件下的选择。 所以我们要继承前人的结果,就必须了解来源于过程,进行扬弃。否则,只能沦入符号的垃圾堆中。9秦汉厚葬、六朝薄葬的原因答:厚葬原因:原始宗教魂灵观的影响;秦汉时儒家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