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导学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6116828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蜡烛》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蜡烛》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蜡烛》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蜡烛》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蜡烛》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蜡烛》导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蜡烛导学案 教师寄语: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学习目标】1、知识了解: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2、情感朗读: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学习重点】1、 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及人物形象。2、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学习难点】1、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2、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指导:本课篇幅比较长,但情节线索清晰,感人,人物形象非常鲜明。阅读中要抓住战地通讯的特点,迅速理清六要素,然后揣摩人物形象刻画的方

2、法和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感人至深的情感。结合课题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知识链接】1、有关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

3、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2、有关本文体裁: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3、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贝尔格莱德战役:有关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

4、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正式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正式结束。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由欧洲战场反德、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和我国及太平洋地区反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斗争组成。4、诗词及常用语中有关蜡烛的描写及其寓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烛光里的妈妈, 借蜡烛歌颂母亲。【自主学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拂

5、( )晓 地窖( ) 瓦砾( ) 匍( )匐( ) 腋( )窝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拂晓:肃穆:精疲力:颤巍巍: 精疲力竭:名副其实: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4. 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我认为,课文是为了 【合作探究】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课文抓住他(的) 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

6、物的 。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 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发现了课文中对 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 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 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 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 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 4、在细细读过课文之后,大家讨论了课文让人特别感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不惧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蜡烛,

7、悼念红军战士。你觉得课文让你感动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细节谈一谈:我认为: 5、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写话:这是一支 的蜡烛,它象征 6、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拓展迁移】我们学过了和战争有关的几篇文章,请结合你所阅读过的其它和战争有关的书籍,观看过的有关战争的影视作品,用你最想说的几句话谈谈你对人类,对战争的认识。 【达标检测】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

8、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

9、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蜡烛教学反思 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在八年级的第一单元,这是一单元以战争为题材的文章。俄国作家西蒙诺夫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没想到,学生们的富有深情的理解深深地感动了我。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又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爱。文章的主题就这样在感动和思考中得到理解和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