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案教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611015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技》教学案教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口技》教学案教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口技》教学案教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口技》教学案教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口技》教学案教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技》教学案教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技》教学案教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口技主备:张辉兵 课型:阅读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掌握文中“会、坐、乳、妙、间、名、绝”七个重点实词和“少顷、未几、稍稍、力拉、许许、虽”六个重点虚词的用法。识记本文出现的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 2、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4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口技表演的特点。三、课前预习(标出节数)1.知识链接(1)口技艺术简介: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

2、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2)作者简介: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2给加点的字注音。少顷( ) 犬吠( ) 呓语( ) 絮( ) 叱( ) 齁( ) 咳嗽( ) 中 间力拉( )曳( ) 许许声( ) 几欲先走( ) 3.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5分)(1)口技人/坐屏障中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遥闻/深巷中犬吠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3、微笑,默叹,以为/妙绝。(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在括号里解释文中划横线的词。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客大宴,于( )厅事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 )坐。少顷(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 )寂然( ),无敢哗者。 遥( )闻深巷中犬吠( ),便有妇人惊觉( )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 )啼,妇拍而呜( )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 )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 )毕( )备( )。满坐

4、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 )妙( )绝( )。 未几( ),夫齁声( )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 )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 )舒( ),稍稍( )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屋许许( )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 )出臂,两股( )战战( ),几( )欲先

5、走(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 )绝( )。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四、课堂学习1.作者简介2解题3讲析课文(1) 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老师适当强调一些词语意思。(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动词和形容词。)(2) 文章内容理解: 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

6、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齐读第2、3、4段。A、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一家人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B、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来写,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

7、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C、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

8、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D.语言特色: 1、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分析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

9、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读完课文的感悟或收获是什么? 五、阅读:口技清 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

10、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

11、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乔山人善琴清 徐珂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注释: 鹘(g):一种凶猛的鸟。 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媪(o):老妇人。 阕:止息,终了。 款扉:款,敲;扉,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A.无敢哗者

12、/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第一个场面:第二个场面:第三个场面:5.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6.【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二口技比较阅读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