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与字帖卿.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6107230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颜真与字帖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颜真与字帖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颜真与字帖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颜真与字帖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颜真与字帖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颜真与字帖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颜真与字帖卿.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颜真卿 唐代早期楷书,由于受到二王与六朝碑版的影响,提倡一种清腴瘦硬之美,但唐代中叶,书风渐趋变化,提倡一种丰腴雄浑之美,这种审美观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书风上,也体现在佛像雕塑的造型上。如果说初唐书风乃受到二王笼罩的话,则中唐时期更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大胆革故鼎新而独创风格,如徐浩、李邕(不认识,查后:yng。蓝字划线链接)、柳公权等,而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颜真卿。颜真卿,字清臣,山东临沂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七九),卒于唐德宗贞元年(七八五),因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又因封鲁国公,故世又称其为“颜鲁公”。真卿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颜师古的五世从孙,少年时期因家贫乏纸,曾以笔蘸黄

2、土扫墙习字,博学而工辞章,为人正直,以教事双亲。开元中举进士,累迁侍御史,时为奸臣杨国忠所妒,出为平原太守。时安史之乱,城市被陷,独平原有备元虞,又拜户部侍郎,加河北招讨使。肃宗时又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再迁尚书右丞,封鲁国公。后为李希烈所害,终年七十岁。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3、。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北宋四大家之一,“刷字”者)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颜真卿,字清臣,名与字相合,父辈的希望于此可见;而颜真卿一生也似乎正是沿着这一既定轨道求真求清。一生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大臣,以至为唐王朝舍身取义,杀身成仁。颜真卿撰碑往往自云“琅砑颜真卿”,因其祖籍山东琅砑临沂。其父颜惟贞,武则天天授元年(

4、690)判人高第,授衢州(和颜爷有缘,我家是历代兵家必争重镇.,至今存有明代所建的古城墙)参军,历长安尉、太子文学,以草、隶擅名。几乎和父亲一样不幸,三岁的颜真卿也尝到“少孤”的辛酸,由母亲殷氏亲加训导。这种命运的播弄,或许正是发皇才能的砥石。既长,由勤奋与刻苦中磨砺而出的颜真卿,已是“少好儒学,恭孝自立。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习学书字,攻楷书绝妙,词翰超伦”。 (颜鲁公集行状)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三酉,颜真卿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颜氏世家,系颜师古的五世孙。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颜真卿二十六岁便举进士,又擢制科(朝廷为求散逸而有专长的人材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顺利地踏上厂

5、仕途。他担任过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和醴泉县尉,于天宝二年(743)诣洛阳,访张旭。天宝九年,颜真卿由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下属的三院之一的察院任职官。在此期间当御史吉温出于私怨罗织罪状陷害御史中丞宋浑(宰相宋景之子)时,颜真卿敢于诤净面折:“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景后乎?”宰相杨国忠及其党羽遂视真卿为异己,终于在天宝十二年把他调离出京,降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即由此而来。颜真卿在政治上有一种察微知几的敏感。当安禄山的谋反初露苗头时,真卿就高筑城,深挖沟,收揽丁壮,积储粮草,加以防范。然而每日却与宾客泛舟饮酒,以不问时事为假象,以释安禄山的疑心。平原郡本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时时密

6、探暗察,但终于以为真卿乃一介书生,不再猜疑。喜剧性的结局是,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正当唐玄宗伤心地喟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李平的驰奏,无疑给了玄宗一支兴奋剂,他环视左右,牛是感慨,半是赞许地说:“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在反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壮怀激烈。他迅速从原来三千兵扩充为万人,并择取统帅、良将,一些太守、长史也各以众归。当时堂兄颜杲卿为常山太守(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相与起义,在安禄山后方共讨叛军。河北十七郡归朝廷,安禄山所有仅范阳、卢龙等六郡。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廿万,横绝燕赵,军威大震。天宝十五年,加户部侍郎河

7、北招讨采访使,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大将讨叛贼。其间颜真卿曾指挥平原、清河(郡治在今河北南宫东南)、博平(故址在今山东西部)三郡之师大战反贼,斩敌首万级,生擒一千余,声威益震。公元756年,唐玄宗之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是六肃宗。颜真卿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复为河北招讨使。安禄山利用肃宗调走河北兵力之机,乘虚遣吏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兵围平覃:十月,颜真卿被迫弃郡,渡过黄河历尽种种险关,在至德二年(757)至凤翔谒帝,诏受宪部(刑部)尚书,迁御史大夫。当时唐王朝秩序大乱,无暇顾及许多,但颜真卿却“绳治如平日”,凡不合制度者,皆鲠直谏言,因而招忌出为刺史。一度入朝为刑部侍郎,后又贬为

8、长史。代宗宝应元(762),五十四岁的颜真卿被从四川召回京城,拜户部侍郎,次年改吏部侍郎,后又转为尚书右丞。广德二年(764)颜义卿被晋封为鲁郡公,“颜鲁公”之名即由此而来。然而又终因宰相元载构怨,永泰二年(766)又被贬出京。后元载获罪被诛,颜真卿重新人朝为吏部尚书。颜真卿为人鲠直,为官清廉,为民解困。早在以监察御史出使河、陇时,五原(今蒙古临河东)有冤狱,久久未决,又天旱不雨。当冤案一经颜真卿辨决,竟凑巧下起雨来。民众感其恩德,称这场及时雨为“御史雨”。他在蓬州和抚州等地作地方官时,也曾因救灾恤患、治陂灌田受到民众的称颂。德宗建中元年(780),鲁公已七十一岁。这位声名颇重的四朝元老,由于

9、他的正直,仍不为宰相杨炎、卢杞所容。颜真卿一生最壮烈的一幕是晚年与李希烈的斗争。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早蓄谋反之意,于建中四年攻陷汝州(今河南临汝)。卢杞因欲报私怨,建议派遣颜真卿前往宣谕劝说,说真卿乃“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颜真卿至许州 (治所今河南许昌)见了李希烈,宣诏旨未毕,逆贼使诸将诟骂鲁公,又令号为养子亲兵千余人拔刃逼胁。然而颜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只得挥去众人,将鲁公扣作人质。李希烈使出种种手段威胁利诱,甚至在颜真卿的住处庭中掘下土坑,扬言要将他活埋,妄图迫使他就范,为已所用。颜真卿坚贞不屈,严加斥责,他冷笑着对李希烈说:“何必费那么多麻烦,只要借给我一剑,你必睹快事!”李希

10、烈遣人积薪于庭,说:“不能屈节,当焚死!”颜真卿毫不畏惧,径自起身蹈火,倒是李希烈手下的人,拉住了他。李希烈无奈,于贞元元年(785)八月指使阉奴等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龙兴寺中缢杀了颜真卿。颜真卿死后,三军恸哭,皇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费县颜氏后裔众多,在其故里诸满建“鲁公庙“祭祀,宋代鲁公庙迁移县城东,成为山东名胜。颜真卿的一生,一半是在沙场、在朝廷的错综斗争中度过的。他以他的全部忠心献给了唐王朝,真正做了一位忠贞清廉的大臣。而另一半是在书斋中度过的,他钻研艺术、文学,酷爱书法,这是他一方宁静的天地。他又自强不息地走向一代书家的峰巅。 多宝塔碑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

11、应碑。颜真卿书,时年四十四岁。自署立于天宝十一年(752)四月二十二日,宋拓本,楷书,文一首。凡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额隶书二行六字,260.3140厘米,碑藏西安碑林,拓本藏故宫博物院。多宝塔,在长安东面兴平县(今陕西兴平)千福寺内,天宝四年(745)建成。始建之时(天宝元年),曾惊动四方,轰动一时,有“千家献黄金,万匠磨琉璃”之说。天宝十一年(752)西京千福寺沙门楚金(俗姓程)请岑勋撰写多宝塔碑文,并由颜真卿正书,镌刻入石立于多宝塔下。碑文记叙西京千福寺沙门楚金夜读法华经,常见多宝佛塔,遂立志建塔之事。文中所叙大都光怪梦寐云物感应,且修饰浮夸不可致诘,惟借颜真卿名存世。是碑为迄今所见颜真

12、卿传世书法最早的一件,极为世人所重,故学颜书未有不习此碑者。是碑直刀平底,镌刻较深,又因石质坚润,剥落甚少,所以传世善本,锋芒犹新。且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结体匀称秀丽,谨严多姿,与他以后所书风貌迥异。大抵书法自陈隋以来,渐趋匀整,入唐则更加严谨规范,是碑书风实乃时代使之然。后世评述此碑有“以浑劲吐风神”之誉,也有“近世椽吏家鼻祖”之贬,诚理解之不同也。是碑撰文者岑勋,生平事迹已无从查考。(李白的好朋友,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中的岑夫子)题额者徐浩,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时官检校都官郎中,与颜真卿同为尚书省官员。颜、徐并为书家,且同值台省,或当有所过从,惟史

13、不载,甚为可惜。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涌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 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余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虽然此碑还称不上颜真卿成熟期

14、之代表作,与他后来所书的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但它是颜书的第一篇,是颜楷成功的第一步,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是碑侧刻有金莲峰真逸题名及金明昌五年刘仲游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此碑康熙年间泐一片石,共损泐十八字。北宋拓本,十四行“归功帝力”之“力”字,十五行“凿井见泥”之“凿”字笔画完好。南宋拓本“凿”字渐漫漶。明时拓本,十四行“塔事”之“事”字右上无石花,二十四行“方寸千名”之“千”字右上完好,二十五行“克嗣其业”之“克”字“口“部完好。此碑北宋拓与明、清拓字体差别很大,宋拓精本颜原书凡三点水多连丝笔细画,或两点间,拓本随年代近,而多不显连笔。宋拓字肥方,字口棱角锋芒完好,

15、其次字渐细瘦秃,全失原体,近拓更不足观。如何读帖摘自书法研究1984.4 再谈读帖 王壮弘 帖,一般称之谓“法帖”,是专供人们欣赏、研习书法用的。在临帖之前,读帖的方法和读帖的精细程度,对于临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认为临习书法主要着重于临写,而对于临帖之前必须读帖的重要过程,往往是忽略的。他们习惯于拿起来帖就临,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习惯。 一本名家法帖,对于初学者来说,绝不可能一看就懂,一临就佳。这就需要不断反复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书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先能察,后能拟。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近一分,终身不复止。然察总在拟之先。俗话说“万事理在先”,理就

16、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对于者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彻底,做起来就愈容易,愈顺手。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读懂一点,做一点。不断得懂,不断得做。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正如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讲的,“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者”。要临好帖必需读好帖,因此说读帖必需先认真细致的读,如果马马乎乎地读,就会觉得毫无意义,甚至会感到多此一举。因此读和看不是一码事,和欣赏也不同。读和诵相似,但比诵深刻。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仔细,读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认真细致的读帖是个要求,要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