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09602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XX年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XX年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XX年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XX年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年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篇一:人民调解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5 人民调解概论 论文题目:简论依法调解 学生姓名 吕 帅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112 学 号 w130234112024 学习中心张家口崇礼电大 XX年 10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 录 1、调解的定义和分类 . 1 调解的定义 . 1 调解的分类 . 1 2、依法调解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 1 调解范围把握不准,有过窄、过宽的现象存在 . 1 . 1 . 1 不严格执行法律程序 . 2 久调不结,案件积压 . 2 . 2 非自愿原则 . 2

2、 有的调解员缺乏调解艺术 . 3 公安机关缺乏相关的业务指导 . 3 3、改革和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 3 实行调、审分立的诉讼原则,调解程序前置于开庭审理3 强化并严格界定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自愿、合法”原则 4 制定并完善规范的民事诉讼调解程序 . 4 强化民事诉讼调解的监督机制,完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4 4、结论 . 4 5、参考文献 . 6 【摘要】 古代社会实现和谐的途径多种多样,调解作为其中一种主要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类型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调解制度对于古代封建社会的价值所在,期望对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

3、调解 依法调解民间纠纷 1、调解的定义和分类 调解的定义 调解是当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发生权益纠纷 ,由调解主持人通过疏通劝导、从中斡旋 ,促使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 ,从而解决争议的活动。 依法调解就是依据法律规范调解工作程序。进一步明确调解工作分工,严格按“受理-指定调解主持人-调解准备-依法调解-制作调解协议”调解工作程序进行。调解时视矛盾纠纷的复杂程度,由调解人了解双方要求和理由,收集核实情况,耐心进行疏导说服,引导当事人达成协议,做到规范运作,依法调解。 调解的分类 调解应分为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人民调解、民间调解和律师调解六种。 2、依法调解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调解范围把握不准

4、,有过窄、过宽的现象存在 调解人员随意扩大调解的范围,以调解代替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导致对违法人员打击不力,案件降格处理。如对寻衅滋事、雇凶伤害他人、为泄私愤公然损坏财物等非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也进行调解,超越了规定的可以调解的范围,导致群众对法律的曲解,甚至认为只要赔了钱,就可以不受法律追究。 调解纠纷中,缩小了案件的范围,对于虽有民事纷争因素,但明显属于治安违法行为的打架纠纷,以具有民事调解要求为由推脱了事,增加了群众的困难,甚至导致纠纷扩大,矛盾激化,使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安机关的尊严受到严重的影响。 不严格执行法律程序 依法处罚与依法调解是处理治安案件的两种不同的方法,都应

5、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受理立案调查取证调解结案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法律程序调解案件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在受理上,以各种理由拒绝符合调解处理的纠纷案件,或超越职权受理行政调解范畴的案件。在立案上,办案不立案,或不按规定填写立案登记表,由主管领导批示。在调查取证上,不认真制作各种必要的法律文书等。在调解结案上,不制作或不认真制作调解协议书,甚至不经领导审批。这些违反法律程序的做法,给调解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隐患和弊端,致使许多案件在调解过程中因此而徒劳无效。 久调不结,案件积压 这是依法调解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调解没有明确的期限限制,调解员头脑里没

6、有形成调解的时效意识抱 着能调则调,不能调便拖的办法,奢望当事人不会长时间消耗精力而最终能达成和解,使有些案件一拖再拖,甚至长达一年也没有结果。 有的调解员热衷于调解,忽视案件的调查取证,在事实未查清,过错和是非责任未分清的情况下即仓促调解,使当事人之间达成调解协议的难度无形中增大,导致久调难结。 非自愿原则 个别调解员违反自愿原则,在没有充分做好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纠纷双方还没有自愿达成协议的前提下,未经当事人请求、同意,强行进行调解。这种情况一般是发生在当事人一方或是双方情绪比较激动,执意要求公安机关处理对方当事人。而此时办理案件的公安调解员不能审时度势,一味地要求双方调解处理。这不仅无益

7、于纠纷的及时解决,而且容易引起当事人对公安机关要求调解工作的误解,认为是对方“托人”找到了公安机关领导或办案调解员与对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不正当的交易,无形中为案件的最终处理增加了阻力。 篇二: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研究定稿 提 纲 一、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 3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演变 . 3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现状 . 4 二、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问题 . 4 (一)机构建设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 4 (二)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 5 (三)调解范围较为单一 . 5 (四)法院指导与司法审查尚未落实 . 5 (五)经费欠缺较为严重 . 6 三、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 6

8、 (一)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相关立法 . 6 (二)完善机构建设与运作机制 . 7 (三)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及调解质量 . 7 (四)拓展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范围 . 8 (五)建立强制司法审查机制 . 8 参考文献 . 10 内容提要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纠纷解决制度。它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包括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劝解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解,从而消除纠纷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具有群众性、民主性的特征,其性质是一种司法辅助制度,是一种人民民主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解决纠纷的一种手段。 用调解的方式平息民间纠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

9、史。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是在民间调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对旧的民间调解进行改造和扬弃的漫长过程。目前,我国人民调解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并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兴趣和广泛好评,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 然而,面对新的形势,人民调解制度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机构建设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调解范围较为单一;法院指导与司法审查尚未落实;经费欠缺较为严重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相关立法,要完善机构建设与运作机制,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及调解质量,拓展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范围,建立强制司法审查机制。 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研究 陈娟娟 一、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纠纷解决制度。它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包括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劝解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解,从而消除纠纷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基层群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