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608241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 前 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

2、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

3、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

4、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5、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

6、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

7、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

8、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 悦纳自己的

9、生理变化,协调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 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 心理冲动。1.3讨论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自己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 等方法,进行合理调节情绪。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1.3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1.4 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陶冶情操,磨

10、砺意志,1.6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 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能够客观地认知自我,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1.7形成客观、积极接纳自我,完整的自我概念。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1.5 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1.7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自尊自强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常识。 2.3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体验行

11、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 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 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2.4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12、。 2.6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特别是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 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三)心中有法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1结合本地实际,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3.2 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3.3 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

13、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 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3.4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 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 庭及社会的危害。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3.3 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3.4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 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1.1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

14、义与社会价值。 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 意义。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 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1.4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建立同学间的真1.5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 把握原则与尺度。1.1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1.3 举办收集“父母说得

15、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1.4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1.5搜集灾难或其他事件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二)在集体中成长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 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帮助他人,尊重、学会理解与宽容,学会换位思考,2.22.1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以诚信为题展开一次课堂讨论。 2.2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讨论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 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盾。 与人为善。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2.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 的人。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2.4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敢于合作,善于合作。做到2.5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 富有正义感。 2.3以“诚信”为题开展一次课堂讨论。就“公民的平等”问题开展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2.5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在经济地位 上。 权利与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