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604391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2009学年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08-2009学年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08-2009学年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2009学年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2009学年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2009学年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第卷(选择题 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付梓(z) 岑寂(cn) 铜臭(chu) 一蹴而就(c) B浦口(f) 逮捕(di) 狡黠(xi) 轻鸢剪掠(yun) C淬火(cu) 箴言(zhn) 檄文(x) 亘古未有(gng)D噱头(xu) 挟持(xi) 诤友(zhng)绰绰有余(chu)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站在故乡的山岗上,远望西边地平线上,那一抹晚霞渐渐地在天边_了。 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玉真宫主殿_化为灰烬。 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

2、是光彩照人、美不胜收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还是不可_和无法复制的。A消逝 顿时 超越 B消逝 马上 超脱C消释 顿时 超脱 D消释 马上 超越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幼鹭渐渐长大了,食量也随之增加,父母、长辈倾巢而出,为之寻觅本已匮乏的食物。B新闻语言应如托着露珠的花叶般新鲜活泼,真正将“陈言务去”落到实处。C海尔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器产业发展的潮流,创下了骄人的业绩。D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居民们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幅图

3、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B坐火车到威尔士北部最高的斯诺登尼亚山峰去观赏高原风光,是威尔士最主要的一个景点。C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D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不及的。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1)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以减少立柱和

4、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2)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3)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及其重要的位置。

5、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辞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4)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

6、建筑物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如额枋、梁架、柱头和斗拱,无论外部内部都如此。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5下列有关“斗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拱是弓形短木和斗型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单位。B斗拱可以减少立柱与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减少梁折断的可能。C用一个斗,加上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可以加固两条横木的接榫。D斗拱的装饰性,不但在木构上有很大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有充分的应用。6下列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斗拱作为中国建筑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不只有功能性还有装饰性。B与其他建筑

7、体系完全不同,中国的建筑大师们早早就注意到了屋顶部分的装饰性。C从诗经到汉赋,很多诗词里都有关于屋顶及其装饰的词句,可以说,屋顶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D中国的建筑在颜色的使用上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如大胆地采用朱红作为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 10题。(每小题2分,共8分)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

8、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叹息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

9、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释:刑人,服刑的苦役 委质,臣子向君主献礼表示臣服献身。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懂得、了解B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谨慎地、小心地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责备D于是襄子大义之 忠义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襟三江而带五湖

10、 B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C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 D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9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的一组是( ) 去而事智伯 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欲为智伯报仇 我故国士报之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赵襄子等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赵襄子入厕所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赵襄子

11、识破。C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赵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义。D豫让最终也没有行刺到赵襄子,没有实现自己报答知遇之恩的愿望,于是带着深深的遗憾“伏剑自杀”。第卷 非选择题(80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4分)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台 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1)本诗题咏台城,

12、也有凭吊六朝古迹之意,诗中“六朝如梦鸟空啼”一句含义隽永,此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妙?请加以赏析。(4分)(2)柳树是春天的标志,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然而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呢?(2分)13将下列名句名段补写完整。(共4分,每空1分)1、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2、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16分)人生隧道 雷抒雁(1)我第一次坐火车穿过隧道时,已是一名大学生了。知识和经验都告诉我,这不过是在穿越一个山洞;黑暗和气闷,都是短暂的,前边就是光明。果然

13、,火车大吼一声便又风驰电掣般重新奔驰在阳光下;风景依旧紧张地从前面向我们涌来,又排山倒海似的向后面退去。(2)比较起来,我的孩子就很幸运了。第一次坐上明亮干净的火车时,差不多刚学会说话,走起路来也踉踉跄跄的。坐火车的新鲜感,使他无法安静地坐在位子上,总在过道上来来往往,去看那些陌生的面孔。(3)突然车进隧道,阳光、风景顿时从车窗消失,而列车员又未及时地打开车灯。顿时,一片黑暗!(4)孩子吓坏了,哭叫着:“灯!灯!”(5)我想,那时他一定是处在一片恐怖之中,大约他以为一种可怕的、无法抗拒的灾难已经降临到头上。他大声呼叫:“灯!灯!”完全是一种本能的求生愿望。在他短短的生活经验里,也许他知道灯可以给他光明,使他找到摆脱灾难的方法。(6)当然,这一切对于一个无知的孩子来说,完全是一种幼稚的想法。只一瞬间,火车就以它强大的力量穿越了隧道,光明于是重归于眼前,几分钟前的风景、人物依旧。(7)我望着孩子眼中的惊恐,给他讲:这叫隧道!接下来,我讲有关隧道的知识以及隧道是安全的,不必害怕。(8)接着,又是几个隧道。这回,孩子不哭了,自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