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603895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院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等重点部门,同时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凝胶。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

2、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及时消毒。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

3、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对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使用专用的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

4、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六、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 2、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

5、染控制措施。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耐药类型 MRSA VRE 其他多重耐药性细菌病人安置 单间或同室隔离 单间隔离 床旁隔离人员限制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 专人诊疗护理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病人 手部卫生 接触污物戴手套,进入病室戴手套,脱手接触病人后洗手 脱手套后洗手 套后洗手和/手消毒面部防护 接触病人戴口罩 入病室戴口罩,近距离接触病人戴口罩 操作戴防护镜隔离衣 可能污染时工作服 必须穿一次性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 时穿隔离衣 时穿隔离衣仪器设备 用后严格清洁、 专用,用后严格清洁 用后严格清洁、消 消毒/灭菌 与灭菌 毒/灭菌终末消毒 床单位清洁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清洁消毒 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 外包装污染时加套袋生活物品无特殊处理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 无特殊处理 出污染环境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 双层污袋,防渗密闭容 防渗漏密闭容器 器运送 器运送,利器置利器盒 运送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好转或治愈,连续两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次培养阴性(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 下载文档可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理论及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