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合肥五中高三历史最后一卷.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6026333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合肥五中高三历史最后一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年合肥五中高三历史最后一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年合肥五中高三历史最后一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年合肥五中高三历史最后一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年合肥五中高三历史最后一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合肥五中高三历史最后一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合肥五中高三历史最后一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中华文化史(冯天谕等著)中说“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从中可以看出作者A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B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C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13. 历史上安徽人才辈出。对下列四个历史人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B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C在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D都是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改革家12康熙帝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

2、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这段话主要说明A满清王朝国力强盛兵力雄厚,没有修筑长城必要B清统治者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埋下政权覆亡隐患C修筑长城劳民伤财且无实用,利弊权衡弊大于利D抵御外患根本在于国家实力,赢得民心政权自安13.关于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十三行史料展中有这样的描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嘱目的

3、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这说明A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松动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清政府积极寻求海外贸易14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巨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该材料中 “在此以后”是指A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 B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C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 D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15“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

4、堪寓目。”有人据此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这段史料主要说明A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体现洋务运动的局限B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C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D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161907年清政府颁布章程规定:“办理1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给男爵,办理5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给侯爵”,而几十年前曾国藩、李鸿章等以百战之功才换取侯爵、伯爵之封。该规定反映了A. 清政府开始奖励实业B. 科举废除文人经商增多C. 清政府放弃等级制度D. 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剧变17右图漫画名为“水中捞月”,创作于1916年。图中一人身上捆绑绳索,悬在半空

5、,试图捞取水中的“月亮”,而绳索的另一端固定在非常危险的悬崖上的一棵小树上。该漫画的寓意主要是A既隐喻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又反映了帝制思想的顽固B既隐喻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又反映了民主思想的追求C既昭示了复辟帝制的野心又揭示了复辟帝制的手段 D既昭示了复辟帝制的野心又预示了复辟帝制的结局18“(15世纪以来)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非常脆弱的。”这句话主要说明A神学曾产生相当的统治力 B思想世俗化是理性觉醒的表现C在理性面前神学毫无价值 D理性觉醒可使人认识神学本质19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佩里的舰队在江

6、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这里所说的“唯一”是指A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C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 D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1870年和1900年世界产量20读右图判断,其反映的是A. 棉织品产量B. 煤炭产量C. 粮食产量D. 石油产量21从下图中获取的正确的结论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C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 D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22读图,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和朝鲜战争的爆发是a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B福利国家制度的

7、建立和越南战争的发生是b段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和国际关系缓和是c段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D“混合经济”的发展与“新经济”的出现是d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6(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天可汗的国度,到大中华帝国,中国的器物、制度、信仰都引发西方公众的好奇和向往,对比同时代的欧洲,中华帝国连绵不绝的历史,精美绝伦的艺术都显得高不可攀,于是,中国形象被不断美化甚至是神化,旅行家,传教士在这种形象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锋国家历史 2009年7月 误读中国1000年材料二 但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日益强大,中国却成为停滞、专制的帝国,来自西方世界的商人

8、、水手、外交官们一次次的被这个高傲、封闭的帝国拒之门外,一次次被无情的羞辱,中国成为无礼、野蛮的象征,那个曾经发明了火药、印刷术的国度,陷入一种停滞与衰落之中,但自己却茫然无知,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更使这种形象得以巩固,深化。从此,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不再神秘,1840年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用枪炮对这种中国形象的一种确认而已,从此,西方对于中国取得了完全的自信。西方成为理性、科学、民主的象征,而中国则继续书写着野蛮,愚昧、专制的形象。与西方世界的理解不同,当时中国上层人士大多对西方没有好感,认为他们不过是挟器物之利,行强盗之实,这也使得中西方之间,对于中国自

9、我形象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更是导致双方一次次的冲突。 先锋国家历史 2009年7月 误读中国1000年材料三 以2004年10月德国明镜周刊的专题报道中国:超级大国的诞生为起点,中国这一个国家作为被报道的主题,在一年时间内席卷美国新闻周刊、时代杂志的封面,加拿大环球邮报,英国卫报的数十个版面,以及、的数档黄金时段节目,“中国崛起”成为西方新闻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之一。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引发西方公众的好奇和向往”的器物、制度、信仰(思想)分别指什么?你是否认同材料二“这种反差更是导致双方一次次的冲突”?请说明你的理由。(14分)(2)联

10、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演变的认识。(14分)37(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除非你已经到过制造业城镇,看到曼彻斯特的工人,否则你无法理解他们躯体的痛苦和道德的沦落。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如果你到过这里的一间工厂,你可以容易地看到,工人的福利从来就没有在工厂主的脑子中出现过。上帝啊,怎能只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发展呢?” 摘自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1842年出版的杂志文章死亡的平均年龄分布地区士绅/专业人员农民/商人工人/

11、技工农业地区拉特兰524138巴撕553725工业区利兹442719曼彻斯特3820171843年,创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的统计结果材料二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1868年和1875年议会先后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在公共卫生方面,由于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流行病多发,政府开始实施系统的卫生改革,如建设下水道、保障饮用水清洁、清洁道路、清运垃圾等。1837年政府设立了注册总局,负责公布和处理公共卫生问题。针对劳工问题,1833年议会通过的工厂法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等。1870年议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

12、有的儿童不论贫富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初步建立了“幼有所教”的教育制度。1834年通过的济贫法修正案规定,通过济贫院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帮助,建立“弱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制度。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材料三 “在过去的25年里,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1844年通过了每天10小时制的劳动工时法,过度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天10个小时,工资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一间新的棉纺织厂,具有一流的生活环境,那里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及浴室和公共图书馆。这里,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不满的声音。疾病和死亡率,已经减少到几乎令人难以置

13、信的地步。” 摘自威廉亚历山大艾布拉姆(记者和史学家)1868年发表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概括曼彻斯特市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8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为工业化带来的问题进行解决的主导力量及其采取的对策。(12分)(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看待以上“社会问题”以及“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因素”?(8分)12D 13B 14C 15C 16D 17D 18D 19C 20D 21B 22D36(1)器物:丝、瓷、茶等,四大发明(纸张、火药、指南针、印刷术);(4分)制度:科举制;(2分)信仰:儒家思想。(2分)不认同,其理由:这种说法混淆了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3分)“双方一次次冲

14、突”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寻求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发动了对中国的一次次侵略。(3分,本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学生也可以回答认同:中西双方文明、价值观的矛盾是引发系列冲突的根源。)(2)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等次观点(3分)史实(4分)论述(4分)组织(3分)第一等能运用全球化的视野或站在不同立场思考,中国国家本身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对此的影响。(3分)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4分)叙述成结构(3分)第二等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2分)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2-3分)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叙述连贯通顺(2分)第三等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或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1分)没有使用文本信息(0-1分)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跳跃。或回避问题(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