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关系视角下浅析李白求仕之路.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006330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公共关系视角下浅析李白求仕之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公共关系视角下浅析李白求仕之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公共关系视角下浅析李白求仕之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公共关系视角下浅析李白求仕之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公共关系视角下浅析李白求仕之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公共关系视角下浅析李白求仕之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公共关系视角下浅析李白求仕之路.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公共关系视角下浅析李白求仕之路摘要:公共关系虽然是近代才正式提出的,但公共关系的渊源却与人类历史一样长久。在古代也有许多成功的公关事件、公关人物。伟大诗人李白就是其中之一。他为求致仕,一生都在奔走公关,他目光长远,有计划,并且善于制造机会;善于塑造自我形象,利于宣传;注重传播,利用传播制造舆论,提升人气。总之,李白求仕之路不愧为唐代的公关典范。关键词:公共关系、目光长远、塑造自我形象、注重传播正文: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冲天的才气,特立的人格,浪漫的气质无不吸引着无数后人为之倾倒。然而,李白虽然这样伟大,但其仕途之路虽不算充满艰辛,却也是一路崎岖,终不能实现其“出将入相”的人生

2、理想。但是,我们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虽然李白的仕途不成功,但他为他能致仕途所做的种种努力却值得我们借鉴,并从中学习领悟。在公共关系学中,古代是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公共关系,只有类公关或似公关。但是,当我们考察李白的人生际遇时,会发现他得许多活动都称得上现代公关活动的典范。具体来说,他的公关活动表现在三个方面:目光长远、塑造自我形象、注重传播一、 目光长远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但是李白在心里压根就不是只打算做一个诗人。他的目标是做南北朝时期的谢安,一出世便安天下。然而,这么伟大的理想,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没有深厚的积淀,就是想想都不可能。李白是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从出蜀开始李白心中就有一个为了“

3、安天下”而提升自己名声的计划。1、 遍交好友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李白不会孤身闯江湖。李白喜欢结交好友,但是,李白是一个功利心很强的人。他交朋友有两个特点:一是道士。因为唐朝是李家王朝,李唐宗室宣扬自己是道教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人,所以在唐代道教特别发达,很多权贵都与道士有直接关系,甚至本人就是道士,结交道士无疑为自己致仕道路增加砝码。二是权贵。道士毕竟不是在朝为官,论直接关系,权贵更加重要。所以,李白的好友中,才会有铁哥们丹丘生道士。欣赏他的司马祯、贺知章都是道士。而他干谒的对象,像李邕、韩朝宗等都是一方大员。可以说,他结交的朋友最终目的都是能够实现致仕这个远大计划的。2、 漫游天下李白漫

4、游天下,并不是因为他要像明代郦道元那样,考察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他漫游的目的就是增长见识,扩大名声。从漫游的途中,他认识了许多高官显贵,也见识了许多大好河山,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有详细的表述。这些诗,因为非同一般的感情与景物,更加提高了李白的名声与威望,从而为其致仕创造良好的舆论。3、 婚姻追求李白的交友观,上面已说的很清楚,而其婚姻观则与其交友观如出一辙。李白的第一任妻许氏,其祖父是前朝宰相。而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的祖父也是前朝宰相,并且是武则天的姨侄。这样的婚姻,无疑是希望能够利用宰相的人脉,开拓其致仕的道路。总之,李白的目光远大,他成年以后,不论是交友还是游山、结婚,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能

5、够致仕。虽然有着这么强的功利性,但李白却做得自然得体,令人佩服。二、 自我形象塑造要想扬名天下,良好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李白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身体外貌的形象塑造在唐朝,虽然不像现在有电视网络的传播,明星大腕频繁暴露在普通人面前。但是,一个人如果像张三丰早年那样邋遢不堪,是没几个愿意和他交往的。所以,李白不仅习惯好,自身外貌也好。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冠带,风流蕴藉。曾受道箓于齐,有青绮冠帔一幅。”这样的外貌,简直就是一个天仙的模样。在唐朝这个崇尚道教的朝代,一幅道教仙人模样,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 对自己出身形象的塑造扬名天下,有好的外

6、貌自然很重要。但是,在古代,一个人好的出身却有更大的扬名机会。李白早就看出这点。那李白是怎么做的呢?他说自己的祖籍是陇西。陇西是什么地方?陇西是李唐王朝的祖籍地,加上李白也姓李,这就不言而喻,李白和唐玄宗有可能是亲戚。那李白的祖先又有什么重要人物?南北朝时期,北方有个割据政权北凉。北凉有个武昭王,姓李名暠。这个人既然姓李,李白就自称是他的九世孙。而北凉武昭王恰好就是李唐王室的祖先。这样一来,李白的身份就不一样了,明摆着是李唐王室后裔。虽然还是有部分人对他的身份表示怀疑,但是就连李唐宗室也没有对他这样说问罪,由他而去,可见此事纵然有出入,但也不会差太远。利用这个身份,李白就更加容易与权贵结交,提

7、高身价。3、 对爱好的形象塑造中国有句俗语“欲速则不达”,是指要达到某个目的,必须慢慢来,一步步走。李白也深谙其中道理。唐朝是个容易扬名的朝代,也是比较容易实现个人价值的朝代。总的来说,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出身门阀,自然容易。二是考取功名,平步青云。三是先有贤名,而后致仕。李白不是门阀氏族,而其商人出身没有考取功名的资格。所以,李白就只有最后一条道路可走。那李白是怎么走的呢?中国人一般喜欢有才华而又隐居的人,隐居后被发现的隐士通常名声很大,陶渊明就是最好的例子。但作为李白的学习对象,谢安才是从隐居到致仕的成功人物。于是,李白就学谢安,但是他不是一个人隐居,一个人不利于制造声势,他和孔巢父、韩准、

8、张叔明等六个人隐居在山东山竹溪做隐士,史称“竹溪六逸”。为了表明他隐居的目的不是为了致仕,而是喜欢隐居,他还特意加入道教,领取了道士资格证,找当时道教的泰斗司马祯主持入教仪式,给人以绝对隐士的错觉。但是,似乎是“出乎意料”,李白由此天下扬名了。李白的形象,虽然看似功利性很强,但并不是无所不用其极,李白对度的把握相当准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后人能深刻理解他的作为的重要原因。 三、注重传播 虽然在唐朝时,绝没有专门的关系学来论述传播的重要作用,但人们已经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传播对一个人的名声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可以从“终南捷径”一词就体现出来。而对于李白来说,蜀地文人陈子昂的成名之路给了他深刻

9、的影响。陈子昂花天价买下一架古琴,而三天后在长安最大的广场,陈子昂在众目睽睽之下摔碎古琴,并扬言:“这算什么?跟我不朽的才华相比,这根本就是一文不值!”陈子昂因此一朝成名。但是这种传播方式既已经为陈子昂所用,李白是不会拾人牙慧的。那么,李白的美名是怎样传播的呢? 1、专门的粉丝团传播 李白虽然是伟大的诗人,而且当时流行的就是写诗歌。所以善写诗的李白在当时人们眼中,就和现在的周杰伦差不多,写的诗受人传唱,从而闻名天下。同样,李白也有一群固定的铁杆粉丝,为之传播美名。其中,魏颢是最早的!魏颢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他跟随李白脚步,从黄河流域追到江南,又从江南追到广陵,终于见到了李白。李白对魏颢也是欣赏有

10、加,说:“小伙子,你真不错!将来大有出息。”魏颢自然是更加仰慕李白,更加为李白大家宣扬!那么魏颢为李白做了怎样的宣传工作呢?魏颢为李白做了一篇序李翰林集序。这篇序是在李白生前做的,一般来说,都是一个作家死后才会整理他的文章,诗词。显然,作为李白的忠实粉丝,在李白生前就为李白做作品整理了!这既是对李白的作品的保护,也是一种宣传,显示李白的非同一般,不同凡响。 2、注重宣传范围和对象 李白很注重传播范围的重要性。古代社会毕竟不同于现代,交流很方便。那么,为了尽量减小这个问题带来的麻烦,李白怎样做的呢?李白喜欢大城市!当时的长安可谓世界中心,居于长安人的有多达百万。而像成都、扬州、洛阳这些地方也是几

11、十万的大城市。李白在这些城市生活,当其扬名时也就很容易扩大影响范围。3、传播内容通俗化:他的诗比较好懂,且豪迈,激情,浪漫,容易引起人们共鸣。在唐代,是诗歌盛行的时代,所谓“盛唐气象”,让无数后人叹服不已。而李白,作为盛唐诗的巅峰人物,他的诗与盛唐融为一体,他因盛唐而出名,盛唐因他而更加光彩夺目。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诗作呢?在唐初期,是封建社会正积极向上发展的时代,因而这个时代是昂扬的,积极的。那作为这个时代的歌手,李白当然不会说社会已颓废,人民日子不好过。所以,他的诗昂扬大气,浪漫婉转。这也契合当时人们的心态,自然广为传颂。 4、重视传播中的经济作用在现代的研究中,通常认为古代的公关活动

12、常与经济活动无关。但我认为,作为商人的儿子,李白肯定在公关活动中留下了商人的印记。在李白留下的文章中,以应用文居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替寺庙写的,一类是应地方官员邀请写的。李白以天才自居,凭什么给那么多的地方官员和寺庙写文章?无非是为了挣取润笔费。而这样一来,不仅利于李白名声、文章的传播,还能够维持其高额的花销,可谓一举两得。总之,李白深谙传播之妙用,并积极为自己服务,从而成就名声,最终为唐玄宗所知,而成功致仕。综上所述李白的求仕之路,无不体现着公关的作用。他目光远大,善于塑造自我良好的形象,并且注重传播,真可谓公关大师。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李白的以上的做法都源于一点:就是自己是一位天才,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而事实也是如此。所以,在我看来,学习李白的公关风格,必须称称自己的斤两,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的。纵然李白的些许做法不为今人所赞同,在当时就更严重。但其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不拘一格的公关方式,正如其诗,是两千年来最闪耀的明星。参考文献:1檀作文.大唐第一古惑仔.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