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导学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5998960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之美》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桥之美》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桥之美》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桥之美》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之美》导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体会作者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的写法,培养审美能力。【学习重点】 1、 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对本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学习过程】一、预习与准备(一)课前准备 (1)搜集图片资料、雕塑等实物,并为其写一段桥美在何处的说明。 (2)请学生预习课文,对文中不懂的专业术语作了解。 (3)搜集古诗文中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

2、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二)相关资料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

3、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三)标题索引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作者吴冠中是怎么写桥的美的?在课文中你可以找到答案。二、展示与交流 桥梁专家茅以升解释说:“桥就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板凳”的外形越来越丰富美观。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板凳”的美丽风采。 1、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 tng)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方、圆之间相处(h xi)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小

4、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 jng)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形似字组词 销( ) 俏( ) 峭( ) 削( ) 峻( ) 竣( ) 俊( ) 骏( ) 孤( ) 弧( ) 狐( ) 瓢( ) 魅( ) 魄( ) 魏( ) 魁( ) 3、解释下列词语。 驻足: 极目: 煞它风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4、展示、欣赏师生搜集的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5、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桥”美在何处。 6.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

5、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遍史诗似的满足。()四、收集一些有关桥的风景图片,以备展示。五、合作与探究。 1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抓关键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3文中为何又列举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呢?(提示:作者是作为画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大桥的。) 4、阅读第4段, 在其所描述的画面中,你最喜欢那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作者主观感受是什么?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刚柔相济、承接古今、安闲自在、神清气爽) 6、美句欣赏 ( 1)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2)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3)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六、 能力提高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师提示: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 法 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