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599831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大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大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大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大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大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大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大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大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第一幼儿园 黄品秀摘要:感恩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为此,重视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是职业赋予我们幼儿教师的一种神圣责任,在幼儿园进行感恩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本次研究以大班主题活动为切入口,选择适合幼儿的感恩教育内容,探索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有效方法 20世纪的今天,教育蓬勃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也是我们培养孩子整体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着眼点。其中,学会做人是最

2、首要的,它是教育的核心,而“做人的核心是拥有感恩之心”,拥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其人格才是健全的。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去帮助别人。”确实,如果人与人缺乏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他在社会性的发展上是缺失的。我们对自己所教的大班的家长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

3、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究其原因,就家长而言,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就幼儿教师来说,在幼儿园课程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幼儿教师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较少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感恩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

4、增长,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社会性情感也得到不断丰富,对语言的理解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他们储备了一定的情感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念,有能力理解爱的意义,有实践感恩的愿望和行为能力。然而,独生子女基本普及的今天,孩子成为家中的“小太阳”,他们沐浴在父辈、祖辈全身心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意中,在他们的百般呵护下成长。正是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心中无爱的孩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回报,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把一切爱的获得都视为理所当然,稍不如意,就生出责怪、仇恨、愤怒之心。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

5、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成长为眼中只有“自我”;如果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为此,重视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是职业赋予我们幼儿教师的一种神圣责任,在幼儿园进行感恩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针对幼儿存在的感恩缺失现状,因此,我们提出了“大班主题活动中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本次研究以大班主题活动为切入口,选择适合幼儿的感恩教育内容,利用多种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他律,发挥幼儿的潜能,丰富幼儿良好的内心情感。一年来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体验、实践,逐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素养,采取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从中获得一些体会与

6、经验。(一)以生活事件为依托,随机进行礼貌教育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就要从幼儿身边的事情作为感恩教育的内容。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尤其如此,生活即课程,幼儿教师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捕捉一日活动中的各细节,挖掘生活事件,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有效引导,维持幼儿活动的兴趣。课题设立后,我们班的晨间谈话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版块好人好事,谈话内容从学习文明礼貌用语“谢谢、你好、对不起”到孩子们身边的一些文明事直至社会上的见闻,如:话题从我为XX做什么?今天妈妈生病了?到现在的“我们身边的文明事”“你快乐吗?”等。

7、谈话活动的内容于实践,医院里给孩子看病的医生、给孩子打针的护士,经常看到的交警,马路上的清洁工,还有在外吃饭时的服务员,在商场里买东西时打交道的销售人员等等,虽然他们都是陌生人,但是,也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孩子学会运用常用的礼貌用语。感恩教育就蕴藏在生活中,就蕴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在收集各种谈话内容的同时,他们从简单的复述到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话中孩子知道了每个人都需要爱,分享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所带来的快乐,促使孩子不断地由“被爱”向“施爱”转化。在平时我们还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如有小伙伴不小心摔倒了,我们就鼓励孩子陪着小伙伴去保健医

8、生那儿消毒、擦红药水,孩子之间学习互相关心,感受别人给予你的关心,同时知道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你也要援助之手。孩子们在课间时总会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玩,有些孩子手里总是紧紧地抱着自己地玩具不放,不愿意给自己的同伴玩,我们就利用游戏小小百货商店,将孩子们的玩具放在“商店”里,让孩子来购买,即发展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孩子再游戏中尝试互相交换玩具,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在这种快乐互助的氛围中,孩子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保护,教师的积极关注,及时地捕捉到教育地时机,使感恩教育如春雨般沁入孩子那稚嫩的心田,它对幼儿的影响是由浅及深,意义深远。(二)注重幼儿的能力与习惯的养成,为感恩教育奠定基础培养幼儿

9、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感恩教育及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确实,一个生活都不会自理的人,又如何去帮助别人,感恩他人呢?于是我们又将感恩的目标、要求和即时情景相勾连,平时带孩子参观食堂、保健医生及幼儿园附近的工作,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往往在手工活动教室会有一地的纸屑,老师问孩子:“地上这么多纸片,都让老师来打扫吗?”“老师多辛苦啊!让我们来帮帮她吧?”掉饭粒,剩饭是现在孩子经常有的现象,单调的说教无法使孩子有很深的感触,于是我们改变活动策略,先学习古诗悯农,然后让孩子在炎热的太阳下站上几分钟,再利用科学活动让孩子知道收获一粒米要经过播种、栽插、施肥、收割、晾晒等很多环节,需要付出艰辛的

10、劳动,这样他们才深切感受到小小一粒米的来之不易,此后孩子们在这方面还会互相指正。然而,自理技能不是有生俱来的,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感恩认知的情感认同,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我们开展一系列自我服务竞赛,如“穿叠衣服”、“扣扭扣”、“折纸”、“系鞋带”、“整理小书包”等,在活动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任务时,我们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强化行为。任何心灵教育、育人教育都不是一蹰而就的事情,而是持之以恒进行熏陶、教育的自然结果,感恩教育也不例外。(三)

11、充分挖掘环境的教育资源,为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物质环境是幼儿最直接、最具体、最容易感受到的。我们的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主题墙和区角活动为孩子提供了感恩教育的环境。在主题墙创设中我们布置一棵感恩树,每一片树叶都是一颗爱心,孩子们为了让“爱心树”枝叶茂盛,让孩子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学着用稚嫩的画笔画下他们眼中最美的那一幕,孩子们在相互的欣赏、讲述、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感恩的理解。设计“感恩他人”主题墙让孩子制作感恩卡,写上对别人的祝福,亲手制作千纸鹤,一串串满载着爱心。并设计了

12、“身边的爱”专栏,与家长一起收集一些有关爱心、孝心的画报供幼儿随手翻看,使幼儿在欣赏故事、图片等书籍时,受到感染。除了积极创造外界的环境外,我们还用心经营充满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多地使用眼神和语言的交流,对他们的身体接触越来越少。事实上他们同样渴望老师的抚摸和拥抱,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因此我们经常会叫叫孩子的乳名、查看他们的衣着、听他们的故事,适时送上一个温暖的爱抚。这种和谐友爱的心态环境无时不在自发、广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触动孩子的爱心萌芽。在常规教育中创设感恩平台:每天的广播操前进行“感恩的心”手语表演;“感恩处处伴我行”每周讲一个感恩故事活动;开辟幼儿“感

13、恩心语”栏目;制作“感恩卡”。在每次活动中我们收集到幼儿“感恩心语”,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表达了感恩的心声。记得罗语桐的妈妈在感恩心语栏中写到:晚饭后,女儿一脸认真地突然告诉我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帮您洗脚!使您的脚轻松一下!当时我听了这话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好高兴!女儿稚嫩的小手触摸着我的脚,柔柔的,舒服极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母亲!”字里行间,不难读出这位母亲溢于言表的幸福之情,如今,在这个充满希望、和谐的班级中正处处播种感恩的种子,散发出爱的芳香!(四)开展以节日为载体的家、园与社区联动的感恩活动,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我们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而中国的传统节

14、日又蕴涵了更多的感恩源泉。在活动中我们依据每个节日所表达的意义,积极利用周边的环境资源,组织动员家长,社区人员参与,让感恩活动沉浸在节庆的大气氛中。比如:今年五月,我们让孩子精心准备了节目和礼物来到敬老院,在哪里的孤寡老人带来欢快的歌舞,优美的琴声。孩子们还给爷爷奶奶们送上了自己的手工作品;给爷爷奶奶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揉肩捶背。老人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都露出笑脸。记得一位八十多岁的爷爷在看了小朋友的节目表演后,老泪纵横的说:“今天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好久这里没有这么热闹了,没有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了,特别是他们的小手给我捶背,我太感动了.”并听老红军爷爷讲长征的故事,让孩子知道现在幸福的生活

15、是红军爷爷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也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一首歌、一份小礼物、一句轻声的问候也能让老人无限的快乐。从敬老院回来后,家长们都反映孩子懂事多了,更加孝敬尊重老人了。“三八”节,自己亲手制作礼物送给妈妈、奶奶,喂她们吃蛋糕,并说上一句悄悄话。父亲节之前,妈妈先帮助孩子回忆和爸爸在一起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回想爸爸都为家庭立了什么功。然后,再私下里和孩子一起制作节日贺卡,或者用他们那小手绘画出他们心目中的爸爸,可以让孩子给爸爸画一封信,这些对爸爸而言,绝对是特大的惊喜,对孩子而言,也总是难以忘怀的。在“六一节”我们开展了“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让孩子“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孩子

16、们当着众多的家长和孩子们,大声的说出“妈妈(爸爸)我爱你”并说出一件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情,家长们很难得听到孩子们说出一句感恩的话,记得我班平时最不让父母省心的杨洋说:“妈妈你辛苦了,以后我不让你生气了,我爱你”杨洋的妈妈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孩子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了爱的博大,在愉悦的活动中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又如:在日常教育的主题活动如我的一家人的环境创设,在主题墙上粘一家人的照片,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父母是做什么工作?通过参观有些父母亲工作的场所,让孩子领悟到了劳动艰辛的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幼儿对他们父母工作辛勤工作的理解,激发了孩子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感情。通过参观活动,像歌舞表演好娃娃和感恩的心教师就不需要再作任何诠释,孩子很自然的从歌舞当中体验到了关爱带给人的喜悦。配合回家后的亲子活动就是“我给家人送温暖”,于是孩子们有的给爷爷洗脚,有的给奶奶捶背,有的帮妈妈做家务。(五)改进家长的教养方式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