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994276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人体内环境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酸碱平衡体液调节由缓冲对完成体温平衡神经体液调节主要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水盐平衡神经体液调节主要激素:抗利尿激素理化性质化学物质的含量:血糖平衡神经体液调节主要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基础:调节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 直接参与活动的系统主要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输入气体和营养物质;循环系统运输物质;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负责排泄指标理化特性化学成分体液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2、物质交换的媒介温度:37左右;安静时主要来源于内脏器官细胞代谢散失的热能;运动时主要来源于骨骼肌细胞代谢散失的热能酸碱度:人体血浆PH:7.357.45;酸碱缓冲对:H2CO3/NaHCO3; NaH2PO4/ Na2HPO4渗透压:人体血浆渗透压770KPa,90%来自NaCl,其次来自血浆蛋白(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来自细胞的分泌物:如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等来自细胞的代谢废物:如过多的水、无机盐、CO2、尿素、乳酸等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脂肪、水、无机盐等(人体内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是外环境,如消化道腔、呼吸道腔、肺泡、膀胱腔、尿道等)(与外界直接接

3、触的液体:如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不属于细胞外液)(免疫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免疫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淋巴组织液血浆细胞外液(1/3)细胞内液(2/3)2、组成成分: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神经调节生理基础神经系统结构组成脑大脑:最高级神经中枢;除完成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第二部分:动物和人体的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维持人体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心跳、吞咽中枢等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4、传出神经效应器概念:由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对体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种类: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调节方式反射类型树突膜细胞体膜肌细胞膜、腺细胞膜传导兴奋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突触神经元之内可双向传导功能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某种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两侧表现为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兴奋的实质:兴奋是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两侧表现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产生兴奋基本单位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种类轴突树突脊神经结构细胞体突

5、起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传导功能:可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等中枢低级中枢:有完成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如缩手、膝跳、排便、排尿反射等脊髓内分泌调节枢纽:如体液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分泌:如分泌三种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传导:如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第三部分:体液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靶细胞或靶器官激素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H+:通过酸碱缓冲对调节CO2浓度:血液中CO2含

6、量高,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肺勇气加强,使CO2含量降低CO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范围比较局限比较广泛作用速度快速、准确比较缓慢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激素调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二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二、内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垂体下丘脑细胞代谢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协同作用: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共同促进生长;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共同促进血糖浓度升高激素之间的关系

7、拮抗作用: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内分泌腺激素名称化学本质主要生理功能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蛋白质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激素抗利尿激素多肽减少排尿垂体促激素蛋白质促进甲状腺等生长发育和调节其合成与分泌生长激素蛋白质促进生长,主要促进骨生长和蛋白质合成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类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包括神经)、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肾上腺肾上腺素胺类升血糖(促进肝糖原分解)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升血糖(强烈促进肝元糖分解和非糖转化)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性腺睾丸性激素雄激素固醇类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卵巢雌激素固醇类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

8、子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激发并维持正常性周期1、血糖平衡的调节:(关注圈中的箭头指向和来源)2、体温平衡的调节:皮肤血管收缩汗腺不排汗立毛肌收缩散热减少肾上腺肾上腺素产热增加代谢增强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炎热皮肤散热增加血管扩张汗腺排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寒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体温恒定3、水盐平衡的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神经调节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神经调节垂体后叶大脑皮层释放抗利尿激素产生渴觉激素调节+饮水增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4、下丘脑功能的图解及分析水平衡与渗透压平衡抗利尿激素分泌渴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胰岛A

9、细胞胰岛B细胞血糖平衡大脑皮层饮水行为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体温恒定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免疫调节第四部分 免疫调节免疫治疗: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某些药物,调整或提高病人免疫能力器官移植:每个细胞表面都有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免疫预防:输入抗原,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以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免疫学应用免疫缺陷五、免疫失调艾滋病主要攻击人的T细胞,使人体完全失去免疫能力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存在于血液、精液、唾液、尿液、乳汁中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自身免疫病:免疫过强种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概念:人体免疫系统

10、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并出现症状过敏反应类型:全身性、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过敏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概念:己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体液免疫:依靠B细胞产生的体液中的抗体实现的免疫方式细胞免疫:依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实现的免疫方式种类四、免疫种类特异性:由抗原决定簇决定,为免疫细胞和抗体识别的标志大分子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多糖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特性异物性:一般是外来物质,也可能是体内损伤、衰老、癌变细胞: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概念

11、: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特点:后天建立,对抗原有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屏障作用):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如阻挡作用、纤毛清扫、分泌物杀菌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由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组成三免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衰老、破损、癌变的细胞防卫功能二免疫系统组成溶菌酶:某些白细胞产生,水解细菌细胞壁种类:抗毒素、血浆中的凝集素、溶解素等分布:主要在血清,也分布在组织液、外分泌液中淋巴因子:T细胞产生,促进B、T细胞增殖、分化抗体:浆细胞产生,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结合的球蛋白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骨骼处成熟B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处成熟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一、概念: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或肿瘤细胞,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zzzzzzz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病原体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抗原记忆细胞直接刺激增殖分化效应B细胞抗体再次刺激增殖分化病原体再次入侵抗体与病原体(抗原)结合防止病原体感染降低病毒侵染力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再次刺激增殖分化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增殖分化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