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品赏析.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979593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宋词精品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词精品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精品赏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词精品赏析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在被政敌加以以诗文讥讽新法的罪名,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文字狱折磨后,被贬谪到黄州,他是怀着一腔英雄失路之悲离开汴京的。他一向具有的道家的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多少向虚无消极方向倾斜,兴起了浓重的遗世独立、超尘脱俗的出世之念,这种思想感情构成了他在黄岗赤壁凭吊怀古而作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词的基调。但是他的忧世爱国之心并

2、未泯灭,雄豪放达之气犹在。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诗人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他一连三咏赤壁(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词念奴娇。)把个人的不幸放在无限的时空、壮丽的江山所构成的宏大境界之中,构筑起富有韧性和理智的精神壁垒,对抗和化解人生不幸造成的懊丧。 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间。词人凭吊怀古的地方本只是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之地(实际不是黄冈赤壁,而是在湖北嘉鱼县东北,一说在蒲圻县西北),但是在词人纵览古今风云变幻的历史观照下,赤壁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军事古战场的意义,仿佛是千年英雄豪杰角逐驰驱的历史大舞台,词人以此流观宇宙、历史、人生的真谛。词中的赤壁,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化身,又是英雄之历史

3、舞台的象征,由此词人把对壮丽山河的描绘同英雄人物形象的刻划、把对历史的审视同对人生的思考、把怀古与慨今融为一体,所以突破了一般怀古词用灰暗低沉的调子悲叹古今兴亡、王朝盛衰的局限,而具有了更深沉宏大的历史内蕴。词起头便破空呼啸而来,词人没有把眼光落在描写赤壁大战上,而是立足于整个历史的高度,用象征的手法先写横空出世的长江:大江滔滔东去,奔腾不息,滚滚巨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豪杰。这“大江”其实正是历史的象征,首三句已概括了整整一部风云诡谲的千年英雄史。历史永恒,英雄何在?词人用一种悲剧性的历史眼光审视古今英雄,但怅惘中又渗透着旷达之气。那喧嚣一时的赤壁大战与大战中的英雄们,不过是这奔

4、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卷起的一抹浪花,于是词笔由纵入收,转到赤壁大战上来。但词人偏有意从今人的眼底写出古战场的遗迹:在萧瑟残破的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都指点说,那就是当年周瑜指挥大战的赤壁。陈迹空在,英雄俱往,威武雄壮的一幕已逝,只入渔樵闲话,一片苍茫悲凉的意绪隐然弥漫。“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由悲入壮,词人怀古的目光依旧投落在那象征历史长河的“大江”上:嵯峨的乱石高插云天,惊天巨涛汹涌拍打江岸,卷腾起千堆雪浪。这种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是用以衬托英雄豪杰的英姿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壮丽的河山孕育出了壮伟的英雄人物,而壮伟的英雄人物又更增添了山河的壮丽。词人虽落笔在赤壁上,却又不只是写赤壁

5、大战与赤壁英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不就是那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巨浪的写照吗?这是对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更深一层象征意象的具体描绘,词人审视的仍旧是整整都千年英雄史,而把赤壁英雄人物作为一个“大浪”又放回到这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返观,所以歇拍再纵开一笔作结: 江山壮丽如画,多少豪杰并时而起,争驰竞驱!“一时多少豪杰”同起首“千古风流人物”遥相呼应,一悲一壮,构成了一部千年英雄史的两个最强音。词人以对赤壁的怀古幽思为中心,上下俯视一部千年英雄史,先纵后收再纵,展开历史时空大跨度的审美驰骋,巨笔横扫而过,直如这长江大浪,豪气贯注,势不可挡。如果说上片是对历史全景

6、的纵观,那么下片便是对赤壁大战历史焦点的收聚,并由历史转向人生,由怀古转向慨今。词人怀想注目的理想英雄人物是周瑜,在一泻千里的浓墨扫抹中,词人忽然以精雕细刻之笔塑造“周郎”这个建立盖世功勋的儒雅将帅的形象:从他获得皖城战役大捷,娶了美人小乔,雄姿英发;到十年后指挥赤壁大战,手执羽扇,头戴青丝带的头巾,从容谈笑之间,使曹军如云的战船化为灰烬。一个忠勇报国、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军事统帅栩栩如生地凸现在眼前。然而词人并不单是塑造周瑜的历史形象,而是把他当作“千古风流人物”的代表和化身来刻画的。词人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呼唤着这样的英雄出世。然而历史长河的大浪终究卷走了风流人物,世无其人,词人陡然

7、从历史怀古的顶峰跌落到现实人生中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有英雄豪杰的抱负,却不能像少年得志的周瑜那样大展雄图,建功立业。光阴似箭,岁月蹉跎,两鬓已经过早地长出自发了。词人不仅悲悼历史上的风流人物的俱逝,而且更悲叹当今内忧外患,没有砥柱中流的英雄豪杰,自己徒怀雄心,壮志难酬,坎壈多磨,未老先衰。所以他神游于三国的故地,空发思古之幽情,就不免笑自己太多情善感,故而华发早生了。这是一种含泪的苦笑。英雄报国无路、荷戟彷徨、歌哭无端的悲愤,正在其中。词人从缅怀古人、观照历史中感悟到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人间如梦”,虽不免流于道家的虚无幻灭之感。然而这是词人从对古今英雄的风流云散、现实

8、国家的贫弱腐败和个人崎岖坎坷的不幸遭遇中生发出来的感喟,它是对人生的忧患,而不是对人生的弃绝,所以词最终还是从一片怅恨中稍稍振起,把目光依旧投向了那象征历史长河的“大江”:“一尊还酹江月。”这并非如有人所说的是东坡借酒浇愁,而是他把酒倒在地上祭奠英雄们的英魂。“大江”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词人在江上祭奠他们,目睹历史长河的大浪不尽,英雄世出,词人怀念英雄、盼望英雄之心未泯,结尾正是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豪气,表明了自己对人生仍有所期待,有所追求,没有完全沦于幻灭。 这首词以滚滚东流的长江作为历史长河的象征意象,展开纵横古今的怀古幽思。气象雄浑博大,神思飞越,豪放而不流于粗豪,深沉而不流于

9、浮滑。可以说,到东坡这首词出,怀古词才摆脱狭小的意境,蔚为词国中的大宗,放出异彩。前人谓柳永词软媚,只合十八女郎执红牙板轻歌曼唱;而东坡词雄豪,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不知东坡这首词正上承柳永的怀古词,其中“江山如画”句(在他的念奴娇中秋中也再一次引用到),正是来自柳永的一首怀古词双声子:“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这里可明显看出东坡在怀古词上继承柳永词风而向豪放一路发展的痕迹,那种把东坡词与柳永词截然对立的流行误说是不足取的。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

10、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周邦彦是北宋继苏轼、柳永之后的又一位重要词人。被认为是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他的词格律严谨,语言典雅自然,铺叙委婉,意象传神,精致优美。这首六丑是他的咏物词名篇。词的上片写春归花谢,无人追惜。下片写花与词人互相牵恋,表现作者对落花的惋惜与关怀。全词借对蔷薇落花的怜惜,表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浓郁感情,寄托了年老远宦,身世落寞的惆怅与感伤。作为咏物词,这首词的第

11、一个特点是精致巧妙的细节刻划。上片写春天无可挽回地消逝,美丽的蔷薇花飘零残败。词人因惜花情深,将蔷薇花落比作美人之死。接着将落花比作美人遗落的钗钿,写花儿虽落但芳香犹存。这种以佳人之死来比拟落花的写法,给人的印象是:蔷薇虽然残落,但仍不失美丽与芬芳,从而写出了花的神韵。以下用“乱点”、“轻翻”,细致地描绘残花的花瓣随风飘散的情状。三个细节,一写形,一写香,一写态,用笔的细腻、比拟的形象,透露着词人怜香惜玉的深婉情致。花儿如此落魄,失去了一般人的钟爱,本片结尾以“蜂媒蝶使,时叩窗槅”的细节,反衬了人对落花的冷落,而对这一细节的捕捉,暗中透露了词人的多情。下片先写词人在已落尽繁花的蔷薇枝条丛中流连

12、徘徊,接着描绘了一个花枝挂住词人衣衫的细节。这一细节采用拟人手法,写枝条故意招惹“行客”,拉住人的衣衫,想与行人攀谈,诉说离情。这一细节不说人惜花,却写花恋人,对面着笔,惜花之情在对花扯衣衫含义的想象中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出来。然后写词人因花枝的“牵衣待话”而受到了极大的感动,便将一朵小小的残花勉强簪到了自己的头巾上。这一细节好像是为了安慰花枝,而词人的惜花之情又一次在簪花的动作中流露出来。写到此处,惜花之情可谓已极尽缠绵,如作者功力不够,结尾便很难结束。但擅长铺叙的词人在结尾时采用了宕开思绪的手法,以叮咛之语,嘱咐那绝大多数自己顾惜不过来的残花,要好自珍重,不要让潮汐吞没,也许残花的一片相思之情

13、会侥幸遇到知音呢?词人不仅关切落花的现在,还关注落花未来的命运,那样殷切、真诚地希望它们能有一个好的着落。惜花之情愈转愈深,余味无穷。全词由多个细节辗转连缀,细节之间联系密切,天衣无缝,将缠绵深细的心态刻划得细腻委婉之至,表现了婉约词的特色。词的第二个特点是,借花起兴,巧夺天工。词名为咏花,实际则是借叹落花的春去飘零,感叹人生的年华飞逝,寂寞无聊。词的开头“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是全篇命意所在。词人痛感光阴飞逝,因此祈望春天留驻,因为留住了春天,就是留住了生命,但结果却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祈望落空,词人怎能不万分怅惘。在这种情境下,词人只好将落花百般怜惜起来,因为落花是春的遗物

14、,惜花即是惜春,即是珍爱生命和光阴。感叹落花的残败,即是自伤身世的落魄。最为绝妙的是,词旨在以落花比喻人的落寞,但在形容落花时,又以美人之死来比拟落花的芬芳美丽和衰败不幸,甚至直接将落花作为懂得离情、饱含相思的有情物,深情理解,殷勤叮嘱,以花比人,又以人拟花,花情与人情融成一体。正如清人黄蓼园所说的:“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自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蓼园词选)。更为可贵的是,词中对落花的缠绵怜爱之意,又不全属于一种自私的自怜自悼。比如当词人看到飘落的花瓣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可怜情景时,深为蜂蝶的多情而感动,为人类的薄悻而痛心。当花

15、枝挂住词人的衣襟时,词人马上想到这是花枝要向自己倾诉别情,于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安慰,不顾残英太小,仍摘下一朵,戴在头上。特别是结尾,完全设身处地为落红着想,真诚地希望它们自珍自重,觅到知音。词中固然有以花运喻人生的意思,但当词人将身心完全投入到比自己更弱、更需要关注和怜惜的落花上时,一种超越自我的悲悯和博爱便不知不觉地占据了情感的主流,以至于当我们读完全篇,对词人身世的同情反而退居其次,倒是词人对美的那一片追惜、珍爱、呵护之情令人感动不已。论辛弃疾怀古词的用典艺术一用典是历来为文人、学者所关注的一种语用手段或修辞方法,在古往今来的文人作品里被经常采用。较之长篇巨制的小说、戏曲,诗人和词家似

16、乎更喜爱用典这种形式。古典诗词大多篇幅短小,特别是近体诗及词、曲更要受格律的限制而不能任由作者随意挥洒,而要在有限的字句短小的篇幅中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情感与深厚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典故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诗家共同采用的一大手段。即如舒芜先生所言:“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用典的产生,是由于文学语言特别是诗词语言有力求精粹的必要,有以尽量少的语言来表达尽量多的意义和情感,来引起尽量丰富的审美联想的必要。而历史文化的积累,形成众多众所熟知的譬喻、成语、名言、名人、事件、故事又使上述必要的实现,通过用典而成为可能,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即是说,恰当地成功地用典,可以收到以少胜多、以约括博、深化内涵、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其次,恰当地成功地运用典故,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更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因为典故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一个个生动优美的历史故实、神话传说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