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592017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7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学概论作业11如何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请举例说明。答:阴阳,是对自然界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的概括,还可代表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阴阳彼此间既对立,又统一;既静止,又运动。一般来说,诸如剧烈运动着的、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刚劲的、向外的、积极的、动的、生长的等事物、性质、作用或过程可统称为“阳”;而诸如相对静止着的、寒冷的、阴暗的、下降的、柔软的、向内的、消极的、衰亡的等事物、性质、作用或过程可统称为“阴”。将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如

2、表所示,是事物阴阳属性的大致分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防治?答:调理阴阳,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其基本点是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恢复其协调平衡;二是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3、。药性又称四气,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又称五味,共有酸、咸、苦、甘、辛五种药味,其中辛、甘味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3简述五行的特性。答:五行的特性是指五行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自然现象和性质反复观察,积累大量朴素认识,逐渐归纳和抽象形成的理论概念。尚书洪范中“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概括。五行的特性是:“水日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4、火日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光明、向上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木具有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展、条达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金日从革”。从革,是指金能柔能刚,具有顺从、变革、肃杀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变革、沉降、肃杀、收敛、洁净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土爰稼穑”。稼穑,泛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引申为具有他生、承载、受纳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4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其中,藏即脏,是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

5、官;象即征象、现象,是人体内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所泛指的脏腑,根据其位置形态和功能特点,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形态上多为实质性器官,其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气(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即五脏所藏之人体各种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等),其状态应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亦不能过度耗散,方有利于五脏的功能。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在形态上多为中空性的管腔器官,其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强调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即饮食物摄入胃肠道,精微

6、物质被吸收,其糟粕必须及时向下通降并排泄到人体外部,以保持虚实有序、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似腑,多为空腔器官,生理功能似脏,可储藏精气,似腑而非腑,似脏而非脏,但生理特性似脏“藏而不泻”。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般而言,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把握“五脏宜补”“六腑宜泻”的原则。藏象学说是古人以古代的解剖观察为形态学基础,认识脏腑的部分生理功能,并通过整体观察获得内脏的复杂生命活动规律,二者进行充分结合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为:一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即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来说明

7、五脏与六腑之间、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五脏与精神情志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整体生理联系。此外,五脏外应五季、五方、五色、五味等,构成五脏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二是藏的概念。藏,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脏器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病理学的概念,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含有解剖、生理、病理等的综合含义,对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简述心的主要生理特性。答:(1)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可见心之所藏之神的重要性。此外,心之生理功能

8、紊乱,则情志所伤,首伤心神,其次累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见心神不安、血脉不调、脏腑失调。(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为阳脏,又称“火脏”。心之阳气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6中医学中的精的内涵包括哪些?答:精,即精华、精微之意,是液态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中的精,因其来源、分布和作用不同,可包含如下含义:(1)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是生命的本源。(2)生殖之精,藏于肾中,源于肾精,是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化生而成。具有繁衍后代的作用。男女生

9、殖之精结合,构成胚胎,以繁衍后代。(3)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是人体出生后,摄入饮食物,通过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而化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4)脏腑之精,是分藏于五脏六腑之中精,具有维持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作用。此外,精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之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7如何理解气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答:气的运动,成为气机。人体之气是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来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基本运动变化有升、降、

10、出、人四种形式。升,即气自下向上的运动;降,即气自上向下的运动;出,即气自内向外的运动;入,即气自外向内的运动。气的升降出入,具体体现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及相互间的协调关系之中。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即气机调畅;反之,升降出入的失调则称气机失调。如:气的运动不利致局部气机受阻,称为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为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不内守而外越,称为气脱;气不能外达、郁结于内,称为气结或气闭等。8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答:就物质来源而言,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其在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化生血液。(1)水谷

11、精液化生血液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饮食物经脾胃受纳、腐熟、运化作用,吸收水谷精微,转输至心肺,与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结合,在心肺的气化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化生血液,故脾胃为生血之源。若脾胃功能失调,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则血液生化无源,见血液亏虚等症。(2)肾精化生血液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藏精,肝藏血,肝血可滋养肾精,肾精又可化生肝血,故肝肾精血互化,即肝肾同源、精血同源。9简述津液的功能。答:(1)滋润营养津液含有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故有滋润濡养作用。分布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肤,温养肌肉,使肌肉丰润,毛发光泽;体内的津液能濡养脏腑,

12、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流入孔窍的津液,使口、鼻、目、耳等官窍得以滋润;注入关节的津液,可滑利关节;渗入骨髓的津液,能充养骨髓和脑髓。(2)化生血液津液经孙络脉渗入脉中,化生血液,并濡养和滑利血脉,使血液环流不息。同时津液可根据血液浓度的变化,出入脉道内外,以调节血液的浓度和血量。(3)调节机体内外环境平衡人体根据体内的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津液的自我调节使机体内外环境平衡,保持正常状态。如寒热的变化,当天气寒冷或体温低下时,皮毛汗孔闭合而无汗,津液不外泄而下输于膀胱,小便增多;当天气炎热或体内发热时,津液化为汗液向外排泄,津液下行减少,小便减少。当体内丢失水液后,多饮水可增加体内津液。

13、10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答: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筋和皮部共四部分组成。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经筋,又称十二经筋,即十二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筋肉系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皮部是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布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而称为十二皮部。中医药学概论作业21 举例说明六淫的概念及六淫共同致病特点。答:一、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

14、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病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致病。由表入里,由浅人深,即为外感性。六淫致病初期,常见恶风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舌薄、脉浮等表证。(2)季节性。六淫之邪与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有关,而六气变化又有一定的季节性,故六淫致病亦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天多风病,夏天多热病及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久居湿地常见湿邪致病,高温环境作业常见火热病邪致病。(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一邪单独致病,亦可两种以上邪气合并致病,如外感风寒、风热、温燥、凉燥等,痹证中,风寒湿或

15、风湿热三邪相兼致病。(5)转化性。六淫致病的发病过程中,病证证候特点与初受之邪所致的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多与体质和邪郁有关。2简述气机失调的主要内容。答:气机失调是指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气机失调主要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气滞,即气机郁滞,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抑郁,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或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气逆,即气的上升过度,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情之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所致;气陷,即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的病理状态,多因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弱关系最为密切;气闭,即气的出入运动障碍,脏腑气机闭塞不通的病理状态,多因浊邪外阻,或气郁过极,阻滞气机出入而致;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外脱,以致全身严重气虚,功能突煞衰竭的病理状态,多因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3举例说明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答:(1)风邪。风为春季之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为病,四季皆有,而以春季为多见。风邪侵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见外风病证。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善动而不居、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称为阳邪。其性开泄,是指风邪男使腠理疏泄开张,津气外泄。风邪侵袭,易袭阳位,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