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572427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粥样硬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动脉粥样硬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动脉粥样硬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动脉粥样硬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动脉粥样硬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粥样硬化.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脉粥样硬化定义:动脉粥样硬化(英语:Atherosclerosis),是由于脂肪、血栓、结缔组织和碳酸钙在血管(主要是动脉,但也包括静脉)沉积所造成的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状态。病因: 高脂血症:公认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增高,其中尤其胆固醇起关键作用; 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易发生,并且早而严重,好发于血管分叉、弯曲处;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等使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有关; 吸烟:吸烟可破坏血管壁,诱导平滑肌细胞(SMC)增生; 遗传因素:冠心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约200种基因可能对脂质的摄取、代谢、排泄产生影响。 其他:肥胖症、性别(男性)、高龄、病毒感染、饮

2、食结构(比如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如肉類或油炸食物)被确定为动脉硬化的可能因素病理:动脉硬化的特征是动脉的慢性退化及动脉壁的逐渐变化。由于结缔组织的增长、细胞内外胆固醇、脂肪酸以及碳酸钙的沉积、膠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聚集动脉壁变硬变厚,动脉变细,整个动脉失去弹性。除主动脉外,常累及心脏的冠状动脉和脑、肾动脉,可以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管腔狭窄至闭塞,从而使有关器官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由于动脉硬化过程非常复杂,参加的细胞和组织(上皮细胞、平滑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分子(脂蛋白、生长激素、胆固醇、脂肪、膠原蛋白和细胞因子等)多样,其中关系错综,因此至今为止在医学上没有良好的可以

3、预言动脉硬化的模型和技术。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临床诊断:1.40岁以上的病人,如有主动脉增宽扭曲而能排除其他疾病,提示有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2.如突然出现眩晕或步态不稳而无颅内压

4、增高征象,则应疑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供血不足;3.活动后出现短暂的胸骨后和心前区闷痛或压迫感,则应疑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4.夜尿常为肾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一。此外,患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子,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低HDL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如选择性地作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脑、肾等脏器扫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临床上常需考虑与炎症动脉病变(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等)及先天性动脉狭窄(如主动脉、肾动脉狭窄等)相鉴别。炎症性动脉疾病多具有低热、血沉增快等炎症表现,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发病年龄轻,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辅助检

5、查:1.患者常有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第或第型高脂蛋白血症。2.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伸长、扩张和扭曲,有时可见钙质沉着。3.动脉造影可显示四肢动脉、肾动脉与冠状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病变部位及范围。4.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有助于判断四肢动脉、肾动脉血流通畅情况。治疗:1.综合治疗(1)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2)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3)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4)其他方面。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5)控制易患因素。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

6、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2.药物治疗(1)降血脂药物 他汀类;贝特类;烟酸;消胆胺;安妥明;不饱和脂肪酸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藻酸双酯钠。(2)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潘生丁;氯吡格雷;西洛他。(3)另有水蛭素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管内皮功能减退是引起血小板激活的第一步。以上情况使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天然水蛭素通过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激活,具有明确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神经肌肉疾病(一):运动神经元病定义:运动神经元病是以

7、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以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症状为最常见。如:说话不清,吞咽困难,活动困难、呼吸困难等等。最后在病人有意识的情况下因无力呼吸而死。所以这种病人也叫“渐冻人”。1.病因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5%10%的病者有家族史,称为家族性运动神经元疾病,近年来,在这组有家族史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病者中发现了过氧化物歧化酶的基因异常,并认为可能是该组疾病的发病原因,随着应用脊髓前角细胞主动免疫动物产生实验性运动神经元病模型,病人血清中和脑脊液中抗GM1抗体,抗钙离子通道抗体检出率增高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一定疗效以来,自身免疫机制的理论倍受人们注意。2临床表

8、现本病主要表现,最早症状多见于手部分,患者感手指运动无力、僵硬、笨拙,手部肌肉逐渐萎缩,可见肌束震颤。四肢远端呈进行性肌萎缩,约半数以上病例早期呈一侧上肢手部大小鱼际肌萎缩,以后扩展到前臂肌,甚至胸大肌,背部肌肉亦可萎缩,小腿部肌肉也可萎缩,肌肉萎缩肢体无力,肌张力高(牵拉感觉),肌束颤动,行动困难、呼吸和吞咽障碍等症状。如早期病变性双侧锥体束,则可先出现双下肢痉挛性截瘫。3检查1.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2.肌电图检查可见自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3.肌肉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4.头、颈MRI可正常。4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缓慢进展的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既有肌萎缩,又伴有肌束颤动,而无

9、感觉障碍,肌电图显示下运动单位病变,而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十分困难。5治疗1.维生素E和维生素B族口服。2.辅酶肌注,胞二磷胆碱肌注等治疗,可间歇应用。3.针对肌肉痉挛可用安定,口服,氯苯氨丁酸,分次服。4.可试用于治疗本病的一些药物,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干扰素,卵磷脂,睾酮,半胱氨酸,免疫抑制剂以及血浆交换疗法等,但它们的疗效是否确实,尚难评估。5.近年来,随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干细胞治疗已成为治疗本病手段之一、可缓解并改善病情。6.患肢按摩,被动活动。7.蜂针疗法,利用蜜蜂尾针按穴位蜇刺能获得一定疗效。8.吞咽困难者,以鼻饲维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9.呼吸肌麻痹者,以呼吸

10、机辅助呼吸。10.防治肺部感染。6预防由于本病病因不明,尚无特殊的预防措施。凡对引发本病之有关因素诸如重金属接触者,应定期作健康检查,尤其注意肌力的改变,以便及早发现,予以早期治疗。平时则应注意体质锻炼与情志调节,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恚怒忧思等不良的精神刺激,中年之后,更宜淡味独居,减少房事,饮食宜清淡,膏梁厚味、辛辣之品皆非所宜,防止造成脾肾阳虚、肝肾阴亏等不良因素。(二):重症肌无力定义: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患病率为77150/100万,年发病率为411/1

11、00万。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约3: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儿童15岁居多。1.病因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因分两大类,一类是先天遗传性,极少见,与自身免疫无关;第二类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感染、药物、环境因素有关。同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有65%80%有胸腺增生,10%20%伴发胸腺瘤。2.临床表现重症肌无力发病初期患者往往感到眼或肢体酸胀不适,或视物模糊,容易疲劳,天气炎热或月经来潮时疲乏加重。随着病情发展,骨骼肌明显疲乏无力,显著特点是肌无力于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晨起或休息后减轻,此种现象称之为“晨轻暮重”。1.重症肌无力患者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可有如下症状(1)眼皮

12、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2)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讲话大舌头、构音困难,常伴鼻音。(3)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4)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5)抬臂、梳头、上楼梯、下蹲、上车困难。2.临床分型(1)改良的Osseman分型法 I型眼肌型;IIA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常伴眼肌受累,无假性球麻痹的表现,即无咀嚼和吞咽困难构音不清。IIB型四肢肌群常伴眼肌受累,有假性球麻痹的表现,多在半年内出现呼吸困难。III型(重度激进型)发病迅速,多由数周或数月发展到呼吸困难。IV型(迟发重症型)多在2年左右由I型、IIA型、IIB型演变。V型肌萎缩型,少见。(2)肌无力危

13、象 是指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病程中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发生的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危重现象。根据不同的原因,MG危象通常分3种类型:肌无力危象大多是由于疾病本身的发展所致。也可因感染、过度疲劳、精神刺激、月经、分娩、手术、外伤而诱发。临床表现为患者的肌无力症状突然加重,出现吞咽和咳痰无力,呼吸困难,常伴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等症状。胆碱能危象见于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溴吡斯的明”的患者,或一时服用过多,发生危象之前常先表现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泪、皮肤湿冷、口腔分泌物增多、肌束震颤以及情绪激动、焦虑等精神症状。反拗危象“溴吡斯的明”的剂量未变,但突然对该药失效而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

14、也可因感染、电解质紊乱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以上3种危象中肌无力危象最常见,其次为反拗性危象,真正的胆碱能危象甚为罕见。3.检查1.新斯的明试验成年人一般用新斯的明11.5mg肌注,若注射后1015分钟症状改善,3060分钟达到高峰,持续2-3小时,即为新斯的明试验阳性。2.胸腺CT和MRI可以发现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必要时应行强化扫描进一步明确。3.重复电刺激重复神经电刺激为常用的具有确诊价值的检查方法。利用电极刺激运动神经,记录肌肉的反映电位振幅,若患者肌肉电位逐渐衰退,提示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的可能。4.单纤维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是较重复神经电刺激更为敏感的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异常的检测手段。可以在

15、重复神经电刺激和临床症状均正常时根据“颤抖”的增加而发现神经肌肉传导的异常,在所有肌无力检查中,灵敏度最高。5.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的检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的检测对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80%90%的全身型和60%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可以检测到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抗体滴度的高低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4.治疗1.药物治疗(1)胆碱酯酶抑制剂 是对症治疗的药物,治标不治本,不能单药长期应用,用药方法应从小剂量渐增。常用的有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2)免疫抑制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为: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甲基强的松龙等;硫唑嘌呤;环抱素A;环磷酸胺;他克莫司。(3)血浆置换 通过将患者血液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去除的方式,暂时缓解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如不辅助其他治疗方式,疗效不超过2个月。(4)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人类免疫球蛋白中含有多种抗体,可以中和自身抗体、调节免疫功能。其效果与血浆置换相当。(5)中医药治疗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重症肌无力属“痿症”范畴。根据中医理论,在治疗上加用中医中药,可以减少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上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而且能重建自身免疫功能之功效。2.胸腺切除手术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