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问题.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5723948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留守儿童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留守儿童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留守儿童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留守儿童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留守儿童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留守儿童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留守儿童问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留守儿童问题 摘 要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但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很多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留守村和留守儿童,近年来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浅谈一下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就其社会原因进行简单剖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成长一、 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他们在城市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

2、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主要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1。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据权威资料显示,中国农村

3、留守儿童近58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2。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二、 留守儿童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

4、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体上稍显“单薄”。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不然他们也会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

5、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但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不足。心理障碍问题严重。留守孩子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生活内容单调、贫乏,缺乏与父母共处的机会,消极的东西极易酝酿滋生。他们觉得自己缺失了父母之爱,对父母有一种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有的自闭,心灵变得忧郁,哀伤,有的放纵3。一些孩子不积极和监护人及老师沟通,遇事从不说,也不知道向谁诉说。因长期的自闭会使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影响他们的人生及幸福感受,导致他们回避现实,不再提及和重视亲情。学习成绩等方面表现较差。老人带孩子会出现无意识过度溺爱的特点。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各方面问题出来了。从

6、而导致孩子既软弱又自私专横。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引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道德行为规范失常。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

7、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的甚至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等不良行为4。三、 现状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它的出现说明了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长期累积的严重性。但就分析这种社会现象而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此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 家庭教育欠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子女与

8、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5。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

9、所欲为,肆无忌惮。2. 学校教育有待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首先是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入缺乏激励机制。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性变革。但是这一重大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所采取的措施,并非完全是从农村教育发展本身出发的。所以这种单方面的改革依然难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难题。另一方面必须予以注意的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缺乏激励机制。当前对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还是诸如GDP和财政收入一类的经济发展的硬指标,政府及其负责人的工作

10、重点并未放在社会发展上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着主导作用,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还是入学率一类的硬指标,因此在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被抛弃中的绝大比例。同时目前的招生体制,如北京大学的“校长实名推荐”等制度,也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这无疑给他们改变命运增加了障碍。3. 社会帮助缺失科技发展进步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因素。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危害。另外,由于农

11、村孩子缺少公关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电子游戏机房是向他们开放的,流连在游戏机房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甚至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受到色情凶杀等不良音像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令人痛惜。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而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来配置这些新生的劳动力资源,双向选择不可能一次成功,毕业之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毕业即失业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上一些人就夸大了它的负面效应,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要打工,没个稳定的工作,还不如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同龄人5。这也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12、现阶段来讲,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都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处于“真空”状态。就小而言,是一个家庭的持续贫穷,就大而言则不仅使我国丧失巨大的人力资源,也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很大隐患。因此,拯救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四、 对策性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见,留守子女问题源于转型期的特殊性,但在机制上起着根本作用的仍然是传统体制,或者说,留守子女问题是传统体制的滞后性在转型期的突出表现。据此,笔者不揣浅陋,认为从解决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乃至提升农村整体教育质量的角度来看,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以期缓解问题或为解决根本问题奠下基础。 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13、6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 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人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 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2. 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改革现行教育投入体制,逐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重。适应税费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式,在现阶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转移支付的资金不被挪用和占用。

14、不管是财权适应事权,还是事权适应财权,只有在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之间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权责,才能从投入体制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样留守儿童才能接受到相对好的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3. 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加强硬件设施建设1鼓励民间资源进入教育行业,制定多种优惠政策,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缓解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紧张状况。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各级各类学校真正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只有这样,学校之间竞争的压力才能转变为学校内部提高教学质量、关心学生成长的动力。同时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在农村综合扶贫的措施上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情

15、况, 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一些看病、上学、安全、抚育儿童等方面的困难。帮助农村社区创办幼儿园和诊所, 使留守儿童生活的社区有更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1。4. 改进教学内容和人才选拔方式不仅从理念上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弱化统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为农村教育创新留下广阔的空间。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机制,因材施教,把包括留守学生在内的所有孩子都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关怀视野内。改进教学内容,在课程上设置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内容,并增加相应的心理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改进人才选拔体制,在招生、就业等政策上向贫困地区倾斜,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获得改变自己命运的

16、机会。5. 开展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不仅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它被委托人,即便是孩子的父母也同样缺乏监护知识和教育的基本理念。由政府、社区、学校在外出人员较集中的地区共同组织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成长,有利于问题的缓解。五、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彻底解决留守子女问题,不仅仅是要解决其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它背后其实更是个权利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在此,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努力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更要给他们创造一个与城市孩子公平竞争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目前,很多地方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对农村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甚至排斥,这无疑对他们的发展带来不利。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