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68030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2.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 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 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4. 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5.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6. 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

2、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 结果。7. 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 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8. 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 力。9.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 层。10. 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 土壤生态系统两类。11. 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

3、成,物理性质和(完整)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12. 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 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13. 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14.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15. 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 成的新矿物。16.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17. 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和FeO含量的分子比。、

4、22 318. 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 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 质。19.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 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 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醍类物 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 高分子有机化合物。21.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 的百分数.22. 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 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23. 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 土壤。24. 矿质土

5、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25.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 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 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 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 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 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 C/N (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28. 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 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29.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 的降解,这种矿化

6、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 发作用。30. 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31. 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 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 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 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33. 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34. 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 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 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 (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

7、)称为土壤密度。35.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 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36. 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37. 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38. 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39. 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40. 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41. 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 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 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8、42. 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 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43. 机械组成(颗粒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 级的相对含量,并可由此确定土壤质地。44. 土壤质地:反映土粒大小以及比例组成及其性质的土壤名称, 即反映土壤砂粘的程度.45. 土壤结构体(结构单位):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 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46. 土壤结构性:主要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 结构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 况等综合性质。47. 土壤孔性(孔隙性质):土壤固体颗粒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形状 和大

9、小孔隙的数量、比例及其分布状况的总称.48. 当量孔径:相当于一定水吸力的毛管孔隙直径作为土壤孔隙 直径的指标,叫做当量孔径。49. 团粒结构: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 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粒。50. 吸湿水:由干燥的土粒的吸附力从大气中吸附气态水分子保 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51. 吸湿系数:在饱和水汽中,干燥土粒吸附水分子的最大量也 叫最大吸湿量。52.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土壤含水量。53. 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 壤全持水量。54. 临界深度:是指含盐地下水能够上升到达根系活动层并开始 危害作物时的埋藏深度。55. 有效

10、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在田间持水量(1-2 万帕)到永久萎菁系数(150万帕)之间保留在土壤中的水分。)56. 无效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57. 萎菁系数: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菁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委菁系数。58. 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59. 容积含水量:是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所占的容积百分数,又 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百分数,常用符号qv表示。60. 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61. 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与同样条件下的纯自由 水相比,其势或自由能的变化,其差值即为土水势。(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在

11、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 中移动单位质量的纯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所需作的功的数量.)62.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 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6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能量之间关系的相关 曲线.64. 滞后现象:同一土壤从干燥到水饱和的吸水过程与从水饱和 到干燥的脱水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的现象。65. 土面蒸发: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 失的现象。66. 水汽凝结: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 水,这就是水汽凝结。67. 入渗过程: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68. 水的再分布:当地表停止供水,入

12、渗过程终止后,由于被入 渗水湿润的土层与未获得水分土层的存在,土层含水量存在差 异,在土壤剖面深厚,没有地下水出现的情况下,水的吸力和重 力梯度还将使土壤水继续向下移动的过程.69. 土壤呼吸:土壤从大气中吸收0 ,同时排出C0的气体扩散作22用。70.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 降低)1 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71. 土壤导热性:土壤具有对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 导热性。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72. 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C时, 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I)。73.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

13、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 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 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74.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 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周而复始的大循环.75. 水平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湿度 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76. 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变 规律。因为地形高低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被分布亦不同, 从而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有规律的分布.77. 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随着地 球

14、接受太阳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用的岩石风化、植被景 观也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发育也相应发生沿纬 度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如我国东部沿海区由北向南土壤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依 次 为黑土 一-暗棕壤 棕壤-一黄棕壤 红壤 砖红壤.78.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由于 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 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 而土壤亦随之发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如我国西部的干旱内陆由东向西土壤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 布,依次为黑钙土栗钙

15、土棕钙土灰钙土-一灰漠土.79. 气体扩散:是指气体分子由浓度大(或分压大)处向浓度小 (或分压小)处的运动,它是由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或称布朗运动)引起的。80. 土壤胶体:是土壤最细微的颗粒,通常指直径在riOOOnm的 固体颗粒。81. 永久电荷:由于粘粒矿物晶层中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82. 可变电荷:由于胶粒表面分子或原子团的解离而产生的电荷, 其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变化。83.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 的阳离子可相互交换的作用.84. 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土壤所能吸附的阳离子的交 换总量,一般用每千克干土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EC: emoI (+)/kg )o85. 盐基饱和度(BS): 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 的百分数。86. 互补离子:土壤表面总是同时吸附着多种交换性阳离子,对 某一指定离子而言,其它同时存在的离子都是该离子的互补离 子。87. 互补离子效应:土壤胶体表面并存的交换性阳离子之间的相 互影响的作用就是互补离子效应(陪伴离子效应)。88. 阴离子交换作用: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 液中的阴离子可相互交换的作用。89. 活性酸: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90. 潜性酸:是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