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内容和情感.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5636781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内容和情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歌内容和情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歌内容和情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歌内容和情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歌内容和情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内容和情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内容和情感.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鉴赏的内容和情感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2.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3.真正读懂诗歌。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教学难点:真正读懂诗歌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要点一、考查方向1对诗歌内容主题的把握与评价2对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二、解题思路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及感情基调1看作者。知人论世。2抓诗题。有的古诗的题目就是古诗的诗眼或中心事件。比如李白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是惜别之情。3抓关键词句。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

2、,由“故园情”一语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4抓诗歌题材类型。(分析见下)5抓典型意象。常规意象的情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月”思乡;“柳”离别等。6抓形象(意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等)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等)两类。相应景的往往表现相应的情。不过,“乐景衬哀情”除外。7抓注释。三、鉴赏指导(诗歌题材类型)第一课时边塞诗概念解释: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概念延伸: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

3、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宋代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边塞诗常见意象:参见优化方案P126例题指引:【例1】(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 人 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

4、,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山水四园诗:概念解释:参见优化方案P128例题指引:【例2】(20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

5、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赏析指导: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紧接着主要是

6、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送别惜别诗:概念解释:参见优化方案P128例题指引:【例3】(2008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

7、别的情意。咏物诗: 概念解释:参见优化方案P128咏物诗特点: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例题指引:【例4】(20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

8、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归纳总结:第二课时咏史怀古诗: 概念解释:参见优化方案P128咏史诗特点:借古伤今、借古讽今;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例题指引:【例5】(2004年青海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

9、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羁旅记游诗:概念解释:参见优化方案P128例题指引:【例6】(20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

10、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第三课讽喻刺事诗:参见优化方案P128爱情闺怨诗:参见优化方案P128【例题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

11、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诗文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即事(景)咏怀诗:概念解释:通过具体的事件(景)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抱负、恨别、怀远、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或触景而生情),发而成诗,即为抒怀。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联想等:代表

12、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例题指引:【例7】(2008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案: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

13、人的嘲讽。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哲理诗: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有些咏物诗同时也是哲理诗。琴诗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简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 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十一)品艺(题画)诗:题画诗来源于画面,但又不为画面所拘束,它往往是从画面的内容或其一点生发开去,敷衍成篇。“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例题指引:【例8】(2006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案: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