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学精神病学.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6270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症状学精神病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症状学精神病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症状学精神病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症状学精神病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症状学精神病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症状学精神病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症状学精神病学.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症状学症状学一、概述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出现异常时,临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精神活动不完全等于精神症状。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否正常,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是否一致?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是否一致?还要分析这种现象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精神症状的判断必须与患者的过去、现在进行比较,并结合其处境、症状的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能否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别是某些隐蔽的症状常取决于医患关系及检查技巧。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

2、出来(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之为精神症状。研究精神症状科学称为症状学,症状学又称现象学或精神病理学。人们对精神症状的认识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19世纪个别症状阶段,人们认识的精神症状只是一个一个的个别症状。第二阶段 20世纪初症状群或综合征阶段, 有些精神症状常常一起出现,或成群出现。第三阶段 精神疾病分类阶段,以某些精神症状或症状群来划分某种精神疾病,创始人克雷培林第四阶段 诊断学或精神病理学阶段,将精神症状按诊断或精神病理学归类,如Bleuler创造了分裂症的4A症状。每一精神症状均有以下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

3、境不相称;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精神检查的方法主要通过交谈和观察。在检查中首先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且确定存在哪些症状;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评定其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症状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将减少疾病的误诊;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精神症状的表现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个体因素 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使某一症状表现有不典型

4、之处;环境因素 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二、常见精神症状 感知障碍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如光、声、色、形等,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知觉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人脑中进经过综合,并借助于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完整的印象。感觉障碍 多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和癔症。感觉过敏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等。感觉减退 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感觉缺失,anesth

5、esia)。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性症状,如失明、失聪等。内感性不适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知觉障碍 知觉的强度和性质的改变强度:躁狂发作时患者表现出比平时感觉更好;而抑郁发作时正好相反,表现比平时感觉更差。性质:常是不愉快的或是扭曲的。如某些分裂症患者描述花的味道特别刺激、辛辣,食物味道特别不愉快。错觉 是客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感知。错觉可以在正常人中出现,但正常人的错觉在条件改善或解释后,能很快

6、认识错误,很快纠正错误。错觉通常发生在以下4种情况。、感觉条件差造成感觉的刺激水平降低时出现错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感觉的感知的清晰度下降时出现错觉。、意识障碍使客体的意识水平下降时出现错觉。、情绪处于某种强烈的状态时出现错觉。幻觉 是一种缺乏外界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客体人所出现的知觉体验。幻觉有两种特性:a逼真的知觉体验,并非想象b幻觉多数来自外部世界。正常人也可出现幻觉,主要发生在入睡前和醒来后。正常的幻觉通常是短暂的、单纯的,如听到铃声或一个人的名字。、听幻觉 听幻觉指患者在没有发出声音的客体存在时可以听见各种声音。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幻觉。如果患者听见的内容为言语性交谈,称

7、为言语性听幻觉。如果言语内容是评论患者的言行,称为评论性听幻觉。如果言语的内容为命令患者做某事,称为命令性听幻觉。言语性听幻觉,尤其是评论性听幻觉、命令性听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是指患者想到什么就听见自己的想法被说出来了。机能性幻听是指患者在听见现实客体刺激时产生听幻觉,听幻觉和现实刺激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机能性听幻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视幻觉 视幻觉指患者在没有客体出现在眼前时看见物体。视幻觉常常与其他幻觉一起出现。视幻觉内容丰富多样,物体形象可以是清晰鲜明,也可以是模糊不清。有物体显大性幻觉(巨形幻视),也有显小性幻觉(小人国幻视)。患者对视幻觉的态度可以是参与者,也可

8、以是旁观者。视幻觉多见于器质性障碍如谵妄、中毒、癫痫等,也见于功能性精神障碍如分裂症。、嗅幻觉 嗅幻觉指患者没有客观物质刺激时闻到特殊的气味。气味通常是一些患者不愉快的味道。精神分裂症中,嗅幻觉常常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单一出现的幻嗅,需考虑颞叶癫癎或颞叶器质性损害。、味幻觉 味幻觉指患者没有客观物质刺激时尝到特殊的味道。多数味幻觉的内容是患者以前接触过的东西,如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患者。、触幻觉 触幻觉指患者没有客观物质刺激时感到皮肤黏膜有触动的感觉。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表面或底下有接触、针刺、虫爬、通电感等。触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见于周围神经炎、中毒等。有性器官

9、接触感觉,称为性幻触,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本体幻觉 本体幻觉指患者内脏器官或躯体的关节、肌肉被接触和运动的感觉。本体幻觉又称体感幻觉,患者感到内脏被捏、被拉、膨胀感、虫爬、刀割、抖动感等体验,称内脏性幻觉。本体幻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结合在一起,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患者感到肌肉、关节在运动或位置变化的幻觉称为运动性幻觉。患者感到肌肉、关节在运动或位置在变化的幻觉称为运动性幻觉。如患者感到唇舌在运动,称为言语运动性幻觉。如果觉得肢体、躯干在运动,称为精神运动性幻觉。如果患者觉得失去平衡。处在斜面或旋转的地面上而紧紧抓住扶手不放,称为前庭性幻觉。运动性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干器质性疾

10、病。、反射性幻觉 反射性幻觉是指患者的某一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另一个感觉器官的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总之,幻觉可以发生在各种精神障碍中,偶见于正常人。不过味幻觉、嗅幻觉、本体幻觉、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机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真性幻觉 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病人常叙述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因而病人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

11、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入睡前幻觉和心因性幻觉。心因性幻觉 是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等。入睡前幻觉 此种幻觉出现在入睡前,患者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多为幻视,如可见到各种动物、风景或人体的个别部分等。它与睡梦时的体验相近似。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 反射性幻觉是指患者的某一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另一个感觉器官的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感知综合障碍 指患者对客观

12、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癎。常见:视物变形症 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看到物体的形象比实际增大称作视物显大症,如看到他的父亲变成了巨人,头顶着房顶;比实际缩小称为视物显小症。如:一成年男性患者感到自己睡的床只有童床那么大小,认为容纳不下自己的身体而坐着睡觉。空间知觉障碍:患者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候车时汽车已驶进站台,而患者仍感觉汽车离自己很远。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空隧道”之中,外界事物的变化异乎寻常地快;或者感到时间凝固了,

13、岁月不再流逝,外界事物停滞不前。非真实感 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视物如隔一层帷幔,象是一个舞台布景,周围的房屋、树木等象是纸板糊成的,毫无生气;周围人似没有生命的木偶等。对此患者具有自知力。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思维障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并借助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思维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正常人的思维有以下几个特征:目的性,指思维围绕一定目的,有意识的进行的;连贯性,指思维过程中的概念是前后衔接,相互联系的;逻辑性,指思维过程是有一定的

14、道理,合乎逻辑的;实践性,正确的思维是能通过客观实践检验的。思维障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以及思维属性障碍等。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如下:思维奔逸 又称观念飘忽,指思维的联想速度加快和联想数量的增加。表现为患者的思维和谈话都非常快,一个概念接着另一个概念,大量涌现,以至于有时患者来不及表达,或听者跟不上患者的速度。说话时语量明显增多,语速变快,滔滔不绝,说个不停。常常伴有随境转移,音连意连。常见于躁狂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迟缓 即联想抑制,指思维的联想缓慢。以思维活动量的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特征。患者表

15、现语量减少,说话速度缓慢,应答迟钝,有脑子变笨的感觉。多见于抑郁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贫乏 指思维内容空洞,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回答问题时主要表现内容简单、空洞,患者常常有脑子空虚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见于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思维散漫 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患者每句话可以成立,到那时话与话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以至于别人不能理解其所要说明什么。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也见于严重的焦虑和智能降低者。思维破裂 严重的思维散漫称为思维破裂,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每句话也不成句子,而是表现为词语的堆积,呈词语杂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如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语词杂拌,称之为思维不连贯。病理性赘述 指患者的思维过程中以主题转换带有黏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面。抓不住主要环节为特征。患者咋叙述一件事时加入许多不必要的细节,无法使所要讲的事或问题简明扼要。主要见于癫癎,也见于脑器质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思维中断 又称思维阻隔。患者意识清晰无明显外界干扰下,思维过程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表现为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