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辨证梗概.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625735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痛辨证梗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头痛辨证梗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头痛辨证梗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头痛辨证梗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头痛辨证梗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头痛辨证梗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痛辨证梗概.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头痛辨治梗概重点介绍已故著名老中医赵金铎教授治头痛经验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朱建贵 头痛是一个症状,既是单一的疾病,也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信号或并发症,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都可引起头痛,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机能性头痛、偏头痛,以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病、代谢病、病态反应性疾病等等。一、头痛的国际分类(1988年)1偏头痛2紧张性头痛3丛集性头痛和慢性阵发性偏头痛4与器质性病变无关的各种头痛5与头部外伤有关的头痛6与血管疾病有关的头痛7与颅内非血管疾病有关的头痛8头痛与某些物质或其戒断有关9与非头部感染有关的头痛10与代谢疾病有关的头

2、痛11头痛或面痛与颅骨、颈、眼、耳、鼻、鼻窦、牙、口腔与其他面和颈部结构疾病有关12颅神经痛、神经干痛和传入神经阻滞痛目前中医诊治的头痛大多为前4种头痛,以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最多,过去都统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二、头痛的中医命名头部位置较高,犹如高山一样,“高颠之顶,唯风独到。”头痛又与外感风邪有关,头痛往往缠绵难愈,时作时止,就象风去风来,风来则痛,风去则止,遇风又痛加重。所以这种头痛叫头风、首风、脑风、雷头风、沐浴风等。头痛往往偏于一侧,又叫偏头痛。三、头痛的中医治疗近况1病因病机认识内经:“头痛颠疾,下虚上实。”“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上实为风痰瘀

3、、下虚为肝肾不足。2治疗原则:发作期多祛风、化痰、活血,静止期多补肝肾、调脏腑。3治疗侧重面 以祛风为主A理论依据:病位在头,头居最高,“高颠之顶,唯风独到。”B客观表现:头痛突然而发,受风而发,头痛部位不固定。C常用方剂:川芎茶调散、芎芷石膏汤,羌活胜湿汤。D常用药物:川芎、细辛、白芷、防风、藁本、柴胡、葛根、蔓荆子、白蒺藜、天麻、石决明、珍珠丹、钩藤、羚羊角。E注意:风胜则干,风药易伤阴,久服要配以养阴药。 以化痰为主A理论依据:薛立斋谓:“头痛久发,多主于痰。”B客观表现:头痛兼头重、恶心,甚则呕吐、腹泻,苔腻、脉滑。C常用方剂:a痰厥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b热痰头痛:柴芩温胆汤。c寒痰

4、头痛:苓甘五味姜辛汤。D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竹沥水、胆星、天竺黄、白附子、僵蚕。 以活血化瘀为主A理论依据:久痛入络,气滞血瘀,瘀血阻络。B客观表现:头痛部位相对固定,呈刺痛。头痛日久不愈。C常用方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D常用药物: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延胡、地龙、水蛭、葛根、三七粉、香附。 以补虚为主:A理论依据:肝肾亏虚(阴虚)、阴不潜阳,肝阳上亢。内经:“年四十,阴气自半。”“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B客观表现:头痛日久绵绵,或头晕,烦躁,乏力,气短不足以息。C常用方剂:a肝肾阴虚头痛:杞菊地黄汤合镇肝熄风汤。b气虚:益气聪明汤。D常用药物:生地、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

5、、何首乌、太子参、党参、黄芪。 以安神为主A理论依据: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明,心脑相通。头为诸阳之会,神不守舍,元神失主,脑气逆乱,发为头痛。B客观表现: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烦躁,失眠后头痛加重。C常用方剂: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D常用药物:枣仁、远志、柏子仁、夜交藤、当归、五味子、朱砂、茯神、合欢花、浮小麦。4成品药水丸:正天丸。滴丸:都梁滴丸、羚羊角滴丸、愈风宁心滴丸。颗粒剂:复方羊角颗粒。胶囊剂:镇脑宁胶囊。袋泡剂:川芎茶调袋泡剂。口服液:太极通天口服液。片剂:元胡止痛片。5外用药药饼敷贴:敷太阳穴、敷痛处、敷涌泉,敷肚脐等处。压耳穴等。6其他疗法:针灸、点穴

6、、气功等。四、赵金铎老中医头痛证治八法1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瘀血阻络。表现为头痛如针刺,或剧痛如裂,或走路震痛。头痛时作时止。胸满不舒,烦躁易怒,如狂或发狂,口干不欲饮,手足指(趾)时有憋胀感,经行滞涩量少,夹有瘀块,经前腹痛,经行头痛加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弦或细涩。方药:柴胡6g当归9g川芎5g生地12g赤白芍各9g枳壳9g桔梗6g丹皮9g菊花9g甘草5g丝瓜络15g2凉血清肝法适应证:肝阳化风,血热上冲。表现为全头胀痛欲裂,太阳穴经脉隆起跳痛,面目红赤,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多梦易惊,甚则目眩妄见,口臭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鲜红、苔黄,脉弦数。方药:生地15g丹

7、皮9g赤白芍各9g元参15g龙胆草6g决明子30g柴胡6g菊花9g酒军6g枳壳9g甘草5g3滋肾平肝法适应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表现为全头胀痛,颈项不柔,头晕耳鸣,肢体振颤,盗汗遗精,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寸关微弦,两尺浮大无力。方药:枸杞子12g菊花12g生地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云苓9g丹皮9g山药20g泽泻9g细辛3g薄荷3g(后下)何首乌12g4清化痰热法适应证:痰湿化热,上干清阳。表现为头胀闷痛,头晕目眩,胸闷脘痞,恶心呕吐,痰涎较多,纳呆运迟,平素饮食不节,口干苦而不欲饮或饮水不多,或饮后不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赤,夜寐多梦,易惊,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方药:

8、云苓12g 陈皮9g半夏10g竹茹12g枳实6g厚朴花9g菖蒲9g地龙10g菊花12g怀牛膝10g炒决明子20g5化痰熄风,通络升阳法适应证:风痰阻络,清阳不升。表现为头闷痛,或痛不定处,或眉棱骨疼,晕眩呕恶,泛吐清水,肢体麻木,面色晦暗,头皮麻或闷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或弦滑。方药:半夏12g天麻10g白术10g橘络9g云苓12g桑寄生12g钩藤15g(后下)当归9g白芍10g甘草6g胆星6g葛根12g6舒肝解郁法适应证:肝气郁结,痰血瘀滞。表现为头闷胀痛,头痛时作时止,痛甚则呕恶不止,情绪焦躁,不任烦劳,面色晦暗,眼圈发乌,心悸气短,平素喜生闷气,胸胁胀闷,夜寐

9、不安,数日不进饮食或食不甘味,大便时干时溏,滞下不爽,经行先后不定期,色紫且夹有瘀块,舌质暗,苔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涩。方药:归尾9g赤白芍各10g柴胡9g云苓12g白术10g薄荷3g(后下)丹皮9g夏枯草15g制香附10g橘络9g橘叶12g法半夏9g 丹参15g甘草6g7. 调和营卫法适应证:营卫不和。表现为头痛发无定时,或与天气变化关系明显,头汗出而恶风,项背强几几,头皮浮顽,口不知味,耳鸣目痛,或眉棱骨痛,甚则颈项痛,身拘急,舌正苔白,脉浮缓。方药: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黑芥穗3g浮小麦20g黄芪12g 葛根12g白芷3g8温肝散寒,蠲饮降逆法适应证:寒凝厥阴,浊饮上逆

10、。表现为颠顶痛,或头昏沉而痛,呕吐清水或痰涎,或胃脘痛,不欲饮食,四末不温,或冷汗出,面色青,口中和,或口干不欲饮,烦躁不宁,舌正苔白滑或白腻,脉沉弦或弦紧。方药:吴茱萸3g党参15g生姜10g大枣5枚法半夏12g泽泻12g旋复花10g(包)藁本10g白云苓15g生代赭石20g(先煎)广肉桂3g9主要加减 头项症状加减头胀加芥穗6g,头冷加桂枝6g,头热加胆草6g,头晕加天麻6g,头重加藿佩叶各9g,头汗加知母12g,前头痛加白芷10g,后头痛加羌活9g,左头痛加柴胡、元胡各9g,右头痛加柴胡、香附各9g,巅顶痛加藁本9g,头痛日久加僵蚕9g,头皮麻木加姜黄10g,项强加葛根15g脑鸣加蝉衣9

11、g,耳鸣加蝉衣5g,颜面抽搐加钩藤15g(后下)、全虫3g,口眼歪斜加僵蚕9g、全虫3g,目赤加木贼9g、酒军6g,口舌生疮加黄柏9g、砂仁5g(后下),口苦加黄苓9g,口粘加佩兰10g,口臭加竹茹12g,口渴加花粉9g,口角流涎属痰湿加半夏12g、茯苓15g, 寒湿加干姜6g,舌麻加菖蒲9g、远志6g,唇青紫加桃仁9g、丹参15g,舌生瘀斑加苏木9g,舌红绛重加丹皮、生地,舌光加元参15g、生地15g,舌龟裂加元参15g、玉竹12g,舌苔白腻加薏米15g,白蔻仁9g,舌苔剥脱加怀山药15g,舌苔灰黑加川军4.5g,项强加葛根15g, 经带症状加减经行后期加红花6g、元胡12g,经行后期量少色

12、淡重用当归15g、吴萸6g,月经过少加桃仁、苏木各9g,月经过少,小腹喜按重用当归15g、白芍20g,月经过多加生侧柏叶12g,经血紫暗加桃仁10g、丹皮15g,经血清稀加艾叶9g、肉桂3g,带下清稀加薏米30g、肉桂4g,带下黄浊加黄柏9g、车前草15g,10赵老治疗头痛的4个特点 理法方药规范 药味少每方药味数分别为:12、11、12、11、12、14、10、11味。 药量轻每方总重量分别为:109、123、143、119、123、138、93、120克。 对女性患者的诊疗重视月经的期、量、色、质和带下情况。 疗效确切:此方案已经临床验证总有效率为86%。五、本人对赵老治头痛经验的继承心悟

13、(一)治头痛以肝脏为病位中心,以气血痰热风寒虚为病机重点,分别施以舒、清、平、温、化、补诸法。1理论依据:内经:风气通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临床依据:228/310=73.5%(310例中有228例与肝有关)。3具体治法: 舒肝解郁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舒肝化痰越鞠丸合温胆汤加减。 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平肝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温肝降逆吴茱萸汤合旋覆代赭石汤加减。 化肝活血血府逐瘀汤或通窍活血汤加减。 补养肝血圣愈汤加味。(二)拓展鼻疗法蝎梅散头痛停滴鼻液、喷雾剂。六、关于临床评价a) 指标尚无特异性 脑血流图、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检查 头颅CT、MRI、TCD 血浆类啡肽、脑啡肽、胃泌素、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内单安氧化酶,血清5羟色氨、儿茶酚胺、前列腺素、雌激素、视野检查等。b) 应用疼痛量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