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标解读.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561255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新课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音乐新课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音乐新课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音乐新课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音乐新课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新课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新课标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新课标解读第一部分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一、十年课程改革成果总结:1、音乐教育观念根本转变2、音乐教学方式发生变化3、音乐教学内容实现更新4、音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5、音乐教师专业能力发展6、音乐教育专家深入一线二、音乐课改十年存在的问题及反思1、对音乐本体的理解与关注不够2、对音乐教学诸多关系的认识偏误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3、对多媒体的盲目滥用4、对教学评价的原则运用失衡第二部分新标准

2、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和改变:一、前言1、提出课标制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社会主义荣辱观2、阐述音乐的概念与功能(1)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2)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

3、和能力。3、表述音乐课程的价值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二、课程性质更加明确1、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即:在保留实验稿“必修课”性质定位的基础上,课程性质部分进行了扩写: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种性质的理论基础源于三种哲学观点:人文

4、性以人类学观点为理论依据,音乐的本质是文化,任何一个音乐本体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审美性以审美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审美是培养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强调音乐教育的情感体验;实践性以实践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主张音乐学习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和完成。(1)人文性:二层含义,A.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响本身就是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B.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

5、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审美性:A.“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B.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3)实践性:A.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B.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教师传播的是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

6、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2、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人文性点明了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特性;审美性落实了学校音乐可实施美育的目标;实践性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特点。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三、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

7、共有五大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原: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3、(增)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原:提倡)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原:理解多元文化);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删:完善评价机制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

8、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指多种文化的并列,同等的价值取向,无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文化多样性指百花齐放,各取其美。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四、音乐特点更加突出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

9、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五、内容标准更加具体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具体,操作性更强,体现在:1.总目标增加了(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2)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明确了基本音乐素养的内涵:双基四个能力2.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

10、指向性更强,如:感受与欣赏(注:原标准中是“感受与鉴赏”)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分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相对于原标准更明确了。在演奏上,原标准中1-2年级没有提到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但在新标准中在1-2年级中明确提出要学习这些乐器,并在数量上提出能够演奏乐曲12首。3.弘扬民族文化在内容标准中得到具体体现,如在“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在各学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4.识读乐谱的要求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

11、单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五、新课标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些局部调整与充实完善。1.更加突出了音乐教学应关注音乐,体现音乐学科本位的特点。2.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3.新标准加

12、强了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求。具体表现为:(1)总目标中“音乐基础知识”目标原来是“学习和了解”,现在是“学习并掌握”,(2)在音乐要素方面增加了“节拍”、“调式”,在其他方面增加了“风格流派”、“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的内容,相比原标准内容更具体,并将原标准中“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句话删除,凸显了音乐基础知识在学生音乐学习和形成音乐基本素养中的重要性。4.在“实施建议”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1)“演唱”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2)在“演奏”的

13、要求上,新标准由原来的“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改为和演唱一样“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3)新标准在音乐基本技能目标中将原标准“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里的“音乐创作”也归属到技能范畴。(4)识读乐谱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例如36年级旧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新标准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5.在课程内容中的“表现”领域特别提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6.在“创作实践“标准中,新提出了运用乐谱的要求,如3-6年级提出:“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

14、六、设计思路更加清晰1.新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一块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包括了:2.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3.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4.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5.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可以说这五个设计思路既解释了新标准框架如何构建也解答了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对指导老师领会新课标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2011年版音乐课标更加体现了音乐学科的本体性,需要我们教师更好地去解读文本,挖掘音乐教材内涵,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