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555855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陈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阅读分析.明确读音和句读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缥(pio) 湍(tun) 轩邈(xu

2、n mio ) 泠(lng)嘤( yng) 转(zhun) 鸢(yun)戾(l) 窥(ku)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

3、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反复吟

4、诵,赏析其“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风烟俱净,天

5、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6、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b.请结合文中描写 “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

7、 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b. 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

8、有怎样的感受呢?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3.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

9、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4.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

10、”,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5.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五柳先生传教案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

1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介绍作者,导入新课。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

12、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四、理解词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亦不详其姓字( )因以为号焉( )不求甚解( )造饮辄尽( )环堵萧然( )箪瓢屡空,晏如也(

13、 ) 6不戚戚于贫贱()7不汲汲于富贵()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

14、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