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552844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摘要: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或地方权力机关对教育所施加的一种政治影响,一般来说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政策既关系国家教育事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又关系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因此,如何制定出更好的教育政策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每个国家矢志不移的追求。本文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概述了当前德国教育政策的特点,并探讨了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和走向分析。关键词:德国;教育政策;走向分析在世界史上,德国既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又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尤其是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德国无论是在各级教育制度的创立方面还是各

2、种教育理论的建构方面,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一、德国学前教育政策二战后,为尽快着手教育事业的恢复与重建,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规定:幼儿园作为非义务的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教育结构计划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此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入园率也不断提高。(一)管理在德国,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教育事务的重要手段,有利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与各国比较来看,教育督导是德国教育管理体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方面。由于实行地方分权,在不同的州,各级督导机构所承担的职能是不同的。德国教育督导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1.业务监督;2.公务监督;3.法律监督。德国教育督导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校的规划和建设;课程和教学;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二)师资1.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担负着培养学前教师的主要责任。未来的教师中学或职业学校毕业后,获得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再在技术学院进修三年。前两年主要学习体育、德语、社会学、宗教教育、卫生保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理论与方法、儿童文学、美术、手工、音乐、律动、游戏等教育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后一年要参加学前教

4、育实践活动。为了提高学前教师的培训质量,在课程建设中,非常重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大学从大学毕业的学前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这些大学生在校的前三年,主要是学习学前教育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后一年需要参加学前教育实践活动。大学毕业后往往到规模较大的学前教育机构中执教、担任行政领导等要职。3.培训学院培训学院主要培养学前教师助手,培训时间灵活多样,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13年的培训,毕业后在学前教育机构担当教师的助手一职。此外,德国还通过其他形式来培养保教工作者。在重视对未来的教师进行职前教育的同时,还强调教师的在职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增强教师的适应能力。德国每一类学

5、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而且还专门受过从事教育工作的培训。只有通过所学专业和教育学两种国家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被国家聘为终身职员。由此可见,德国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因而幼教师资力量雄厚。(三)重视家庭教育德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在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学前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德国的学前教育是对家庭培养和照看等方面的补充,也是对儿童知识的获得和社交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培养。1推行婴儿读书计划1995年,慕尼黑市政府在市内推行了一项婴儿培育和发展的试

6、验计划,免费向9个月大的婴儿赠送一个礼物包,包中有一本故事书、一本童话诗和一个婴儿图书证,以鼓励父母给婴儿讲故事,陪婴儿看图书,并到指定的国家婴儿图书馆借阅有关培育婴儿方面的书。2. 开展父母教育活动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一些团体组织包括卫生机构和慈善机构还开展父母教育活动,向父母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培养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3. 补贴家庭教育资金按照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子女数量,联邦政府对特困家庭进行资助,发放教育津贴。1990年以后,政府改革了发放津贴的办法:每年上半年,每个儿童都能得到600马克的补助;下半年则根据父母的实际收入来决定补助金额。4. 组织家庭互助活动到1990年,已在全国范

7、围内建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家庭互助联网系统,把不同的机构(如儿童中心、儿童急救护理、亲子游戏小组、父母儿童之家、父母儿童协会、单亲父母小组等)全部协调起来,共同为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二、德国基础教育政策(一)教育制度20世纪60年代后期,针对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德国教育审议会于1970年颁布了教育结构计划,联邦与州教育规划委员会于1973年颁布综合教育计划,要求建立综合学校制度以取代三轨制学校。其中教育结构计划规定:1)把联邦德国普通义务教育的年限统一规定为10年;2)基础学校改称“初等教育领域”,包括“入门阶段”和“基础阶段”两个阶段,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3)中等教育分为两段:第一

8、段包括第510年级,有主要学校、实科学校与完全中学几种学校类型,任务是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第二阶段包括第1013年级,有全日制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高级专科学校、专科高中与完全中学几种学校类型,这些学校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不同轨道,但要求各轨之间应具有较大的渗透性,易于转学,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近年来,通过在原有教育制度框架内进行调整和开办新学校来实现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或欧盟化,已成为德国各州制定基础教育政策的基础。(二)教育目标德国基础教育政策要解决的教育公平与效益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尽管不同时期,德国基础教育政策体现出不同的主题与特点,但贯穿

9、始终或者说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目标政策问题。由于教育目标直接制约着学制与课程问题。因此,关于教育目标政策问题与学制政策、课程政策形成三个彼此相互关联的问题,即在教育目标政策上,究竟应该追求教育的效益,还是教育的公平?在学制政策上,应该建立多轨的教育制度,还是一体化的教育制度?在课程政策上,应该重视普通教育,还是重视职业教育?从德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当教育目标政策追求教育的效益时,学制政策就倡导多轨教育制度,课程政策也就比较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当教育目标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于突显教育的公平性,学制政策就倾向于主张一体化综合学校制度,课程政策也相对重视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从总体上说,德国的教育历史传

10、统在于讲求教育效益。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政策(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所谓德国“双元制”模式“,一元”为企业,“一元”为学校,是企业和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或技术农民为目标,同时又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实践为主,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1,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这种对专业技术工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定向培养,大大缩短学生毕业进入企业的“适

11、应期”,降低企业的培训和质量成本。2.企业的参与度广泛“双元制”职教模式之所以能在全球取得成功,与企业的广泛参与息息相关。多数的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在职业培训中企业和学校之间按比例分不同时段进行。企业直接参与职业培训从招生到培训再到就业的全过程,甚至职业岗位的培训数目、培训计划、培训方式、培训设备由企业掌握和控制。企业把对学生的培训,看成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3.行会的中间作用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会的地位,这是在法律基础上成立的一个

12、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企业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行会中有一个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由企业、雇员、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负责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以及确定企业的培训资格。4.清晰划分的形式内容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有两种教学文件和教学内容。企业所执行的教学文件是职业培训条例,职业学校的教学文件就是各州制订的教学计划框架。教学内容上企业注重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与技能有关的能力培养,并且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和自身需要的技术人才。而职业学校则是以普通文化课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此外有两种考试,分别是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还有两种经费来源,即企业培训费和

13、职业学校费用。企业培训费由企业自己承担。根据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职业教育。并受相关行业协会监督。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国家和州政府共同承担。5.互通式的教育结构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德国这种纵向可以逐步发展、横向彼此联系沟通的教育体系特点给学生带来了多样化发展和选择的空间,也保障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二)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1.培训职业面向现代化,不断拓宽专业方向目前,德国教育部已经拨出巨款,加强对未来职业

14、动向的研究,这也是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实践变化反应迟钝的一个修正,增加职业教育对技术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灵敏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并采取一些措施来调整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使其更具现代性,如在迅速增长的就业领域开发新的培训职业;加速现有培训职业的现代化,自2000年来已对相关职业教育条例进行改革并设置26个新教育职业,向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专业。2.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双元制培训岗位首先,德国加大政府投入,近年来德国国家财政在职业教育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在本世纪初,各州约有70%的培训得到了国家的资助。此外德国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提供合理的培训岗位。其

15、次,充分发挥学校作用。职业学校应发挥其教育优势,根据现代企业要求,通过开发学校内的实训车间配合企业的实践教学,使其成为企业更加密切的合作伙伴。再次,增加新的培训基地,扩大培训企业名单,吸引中小企业加入培训队伍,并将培训条件有限的小型企业联合起来,组成跨企业培训中心,这样使学生的适应面更广,求职面更宽。3.在职业教育中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倡终身学习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技术与科学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对外界的承受能力等。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目前,培养关键能力

16、已成为德国职教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想,也是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同时,双元制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职业继续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职业进修教育制度。二是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四、德国高等教育政策(一)高校的新身份更凸显其独立性高校成为纯粹的公共法人(Corporate Body under Pubic Law),从而摆脱了国家机器(State Agency)与公共法人的双重角色。州政府放弃了对高校实施的业务监管,并把财政、人事和组织的决策责任以及大量的权限移交给高校,就是说,高校将成为州政府在高校除了不动产之外所有权利与义务的法定继承人。在人事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高校可以由此独自任命教授和聘用职员,高校教授与普通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与后勤职员的雇主不再是州政府主管高校的部长而是校长。在财政方面,州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